关灯
护眼
字体:

九福晋闹和离日常(清穿)(175)

户部官员反应激烈,康熙十分平静地问户部官员一个问题:“对外贸易都交给户部做,税收也是户部在收?户部此前可维护了大清海疆安稳?”

“皇阿玛,这是两回事。我们户部只管天下钱财,维护大清安稳是兵部的事。”

兵部尚书怒道:“户部不给银子,兵部养不起许多兵。没有兵,没有军备,就维护不了大清安稳,说到底,是你户部的问题。”

“怎么能怪到户部头上,户部只管钱,钱不够,那该问天下老百姓要,关我户部什么事。”

兵部尚书冷笑:“你们户部管着对外贸易口口声声说没钱,人家海军只是跟洋人做生意就能养活整个军队,要你户部何用?”

朝堂上吵吵嚷嚷没个始终,康熙道:“户部不给银子,海军自给自足,朕认为甚好。”

胤禩咬牙道:“海军和洋人做贸易倒也罢了,他们拦住洋人和我户部海关做买卖,是不是太过分了?”

“海军拦了什么?”

“鸦片!海军在禁止洋人带鸦片进海关交易,没了这个大宗,户部的税收损失一大截,谁来补?海军吗?”

说到鸦片,朝堂上又吵起来,康熙道:“鸦片毒害大清子民身体,户部不可为税收就置大清百姓不顾。从今日起,大清禁烟!”

“皇上圣明!”

朝堂上齐刷刷跪倒一片,太子跪下去时,斜眼看了老八一眼。

自曹家被杀头后,鸦片大烟的恐怖从京城传到各地,民间对大烟十分排斥,朝廷一直没表态。

这回,康熙当着文武大臣的面,清楚地说要禁烟,各地百姓欢欣鼓舞,纷纷夸赞皇上圣明,唐甄、颜元等大儒也写诗词大赞。

各地官员的折子雪花一般送进京中,全是好听的话。

胤礽在乾清宫里读了一上午的折子,康熙笑道:“胤礽,可明白什么是民心?”

“儿臣明白了。”

康熙摇摇头:“不,你不明白。”

胤礽不解。

“唐太宗时,《贞观政要·论政体》里提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何解?”

胤礽答道:“用水与舟作比,借此告诫君王不可违背民心。”

“胤礽,朕今日教你,民心不可违,但民心可用。为君者不可只随着民心起伏,为君者该御舟而行,御民心而行。”

民心可用?不可听之任之?所以为君者该控制民心吗?

该如何控制呢?

愚民可控!

隔日,康熙下旨:海外多贼子,为护大清百姓安危,渔民只可于近海捕鱼。另,只允许朝廷官船及海军出海贸易,民间商号一旦发现擅自与洋人贸易者,重罚不赦!

第47章

圣旨通传天下,百姓听闻后只觉得当今圣上爱民如子,吾等百姓能生在康熙朝,真是八辈祖宗的福气。

只允许渔民在近海捕鱼,这是怕渔民走得太远遇到不测。不允许民间商号和洋人贸易,这是为了保护他们安全。

你说做买卖,朝廷去跟洋人做买卖就行了嘛,朝廷有军队,洋人若敢乱来,就跟对付倭寇一般,全部杀头。

民间到处都是说当今好话的百姓,以唐甄为首的大儒却看出了其中的不妥。

皇上这道旨意,分明是想禁止民间与海外洋人接触啊!

普通百姓只看到了洋人的坏,唐甄等人他们能从中看到洋人的好处,以后若都不接触了,长此以往,他们如何得知外头洋人发展得如何了?

唐甄忧愁:“没有海军,百姓圈在陆上,有了海军之后,百姓还是圈在陆上。海外到处是人,大清关上门来过日子是不行的。”

时移势易,海外诸国现在不能拿大清如何,焉知以后不会有壮大那一日?

想想明末清初,大西、大顺、南明政权都立誓一统天下,谁能知道最后夺得天下的是汉人最看不上的满人呢?

不可轻敌!不可轻敌啊!

可惜他唐甄势单力薄啊。

唐甄提笔,给京中的那个小丫头写信,望她能挽回一二。

何止唐甄、颜元、郭金门等大儒,甚至稍有见识的读书人,都发现了这道政令的不妥,可他们,又能如何呢?

郭金门叹息:“一月前,铸万兄,浑然兄,两位兄长曾对皇上对朝廷满怀期待,在海边看着海军,看着沿海的百姓,说大清有兴旺之兆,一月后的今日,圣上此举,却叫人……唉。”

“老师,朝臣怎么不上书劝诫皇上呢?”李复问道。

“满臣不会劝,汉臣劝不了。”

海军之事虽然是四贝勒、九阿哥等提出来的,却是汉臣一力主推,汉臣若再对皇上的旨意置喙,那位不容人反驳的君王,不知道会作何想。

李复给师弟使眼色:“你家是满人,怎么不劝一劝?皇上应不会对你们如何吧。”

董鄂嘉年也不懂皇上为什么会如此办,但是皇上都下旨了,难道还能收回?

“师兄,董鄂家只是听命办事,左右不了皇上的想法。”

李复叹气,董鄂嘉年也跟着叹气。

高坐在皇位上的耀耀圣君掌控天下,朝野内外,无论你是谁,只要在大清的地界,都必须听令。

京城内,当天听到这道旨意后,隔日京郊开诗会,一群书生意气的年轻人写诗词抨击朝廷鼠目寸光,我泱泱大国,竟如此气量狭小。

康熙对这些人没有对上次唐甄、颜元等人的宽容,这些书生全都被抓下狱,剥夺功名,禁止其再参加科考。

其他读书人以此为鉴,都不敢胡乱对海禁之事发表意见。

皇权的冷酷,帝君的威权露出獠牙,所有人必须跪下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