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之炮灰她选择种田(1840)+番外

所以看到“夜市街17号”这样一家正能量满满、卖什么都能爆火的商家在各地采购地标特色的产品,一些想要大力推广地标产业的官方部门主动联系上了徐茵,说是愿意给予最优惠的采购价,只求长期合作。

合作互惠的好事,徐茵当然同意了!

第一批合作的地标特色是茂山春笋、胶东海虹、桐江鲈鱼、永乡螺蛳、郧城香椿。

这些产地不算是这些产品的最佳种植、养殖基地,但也是榜上有名,徐茵尝过合作方送来的样品,觉得品质还是不错的,当即就在自家店的公众号打起了广告。

公众号算是封燚的科技公司接到的第一个订单,本来徐茵想找个小公司做的,被他知道后,主动接下了这个任务。

若是被同行知道,大概会跌破眼镜,首轮投资五个亿的科技公司给一家店铺做公众号?太大材小用了吧?yin科技的老总是疯了吗?

但封燚甘之如饴。

师妹的店铺,别说做公众号,便是让他去临时客串一把客服也不是不行。

高薪聘请的大厂程序员做个微信公众号,简直就是信手拈来。

很快,公众号做好了,界面清爽、跳转流畅、客服智能,徐茵很满意,当即转发到回头客们自发组建并把她这个老板也拉进去的“买菜群”,再经群友在各自朋友圈的转发,短短几分钟就收获了好几千粉丝。

能加入买菜群的,绝对称得上是“夜市街17号”的死忠粉,凡是店里上架的产品,总是冲在最前面去抢购。

这次也一样,一看公众号推广了新产品,二话没说先杀到店里抢购,至于好不好吃……抢到再说!抢不到评论个鸟啊!

结果被店员告知:还没上架。

“……”

没上架打什么广告啊!嫌和他们竞争的人不够多是吗?

一脸哀怨地在公众号评论:

[老板,没上架就别广告了吧!担心不够卖!]

[就是啊,没打广告有时候都抢不到。]

[这次怎么想到打广告了?老板你以前不是从来不屑打广告的吗?]

徐茵:“……”

什么叫不屑?

她从来没有不屑,只是没想到好伐。

不打广告不做宣传生意也不差,自然想不到这一茬。

但这次不一样。

[这次和几个地标产地的官方有长期合作计划,当地政府想要推广这些地标特色的产品。品质达到我们店的要求,能帮当然要帮,毕竟我们都是华夏子孙。]

徐茵没找其他借口,而是如实解释了这个情况,并让后台置顶了她的这条评论。

没想到被个别粉丝截图转发,后来又被这些产地的官方微博点赞,上了热搜。

#夜市街17号致力助农#

#我们都是华夏子孙#

#茂山等地打造地标特色,互帮互助实现共同富裕#

原本带着点娱乐性质的热搜,不知不觉多了几分家国天下的民族情怀。

刚达成合作意向,夜市街17号就凭一己之力带火了几个地标产地。

等货一到,上架还没半天就被抢售一空。

徐茵:“……”

本来还说生鲜卖不完,现场炖点卤味、蒸点海鲜、烤点香芋派之类的点心,吸引一下过往路人,毕竟香味飘出来,还是能揽不少客的。

没想到顾客们这么给力,这边还在上完架呢,那边就等着称重付款了。

只好通知合作方补货。

补了一车又一车。

各大超市、生鲜连锁店见这几样地标特色的农产品卖得这么好,也都去进货,从而引得各地的农贸市场、大排档,综合体餐饮、夜市街全都跟风卖起了这些产品。

其他地标产地见此情景,哪里还坐得住,纷纷向夜市街17号抛来合作的橄榄枝。

仿佛只要被它纳为合作伙伴,产品就一定能畅销。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近来人们三五成群外出觅食,聊的最多的就是这些具有产地特色的食材:

“没想到胶东的海虹也蛮好吃的,不比进口的贻贝差,价格还这么便宜。”

“那也要看是哪里买的,夜市街17号的海虹确实好吃,比超市、菜场的都要新鲜,我买过三次了,没有一次吃到过臭的。”

“那是因为夜市街17号对产品的质量把控相当严格,我有个同学在那里兼职,听她说上架前要进行严格筛选,但凡有一点不新鲜就要剔出来,拉去作饲料或肥料,卖给顾客的没有一个是坏的。”

“所以人家生意好啊,天天都有人排长队。”

“要是我家住附近,我也天天去排队,价格实惠、品质好,关键它不光卖生鲜,还卖熟食、点心、饮品……你们尝过最近刚出来的卤味没有?我昨天中午出来办事,拼了半斤卤牛肉和白切羊肉,带去给我爹下酒,结果我爹一口酒没喝,光顾着吃肉了,说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牛羊肉……可惜队伍实在太长了,要不然我今天还想再去买点儿……除了牛肉羊,我看还有烤鸭、烧鸡,那烤鸭卖相老好了,比那些品牌餐饮店卖的还要香。”

“咕咚……”

有人听着听着竟然吞咽起了口水。

不怪他们这么馋,实在是飘出来的味儿太香了!

哪怕吃饱了饭经过,闻到这样的香味,恐怕也会忍不住想要再吃一碗。何况他们还饿着肚子。

别说顾客了,就是家里人,尝过一次徐茵带回去的熟食后,也经常在群里叨念:

“闺女,你上次带来的白切羊肉味道不错,啥时候再带一次,我和亲家公小酌两杯。”

“茵茵,啥时候给咱们再带只烤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