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昭华(488)

作者: 一蓑烟雨 阅读记录

阿莱牢牢护著她,呵斥道。

“都不要命瞭!退下!”

官员们也都在耐心解释,“不要急,不要慌,馀粮肯定是有的,几天前,我们就写信从城内调粮瞭,估计今晚就会送到,朝廷绝不会让你们饿死的!”

这属实是正常的调送,但灾民在有心之人的利用下,偏听偏信,就是要闹。

在朝廷赈灾前,他们就是饥一顿饱一顿,再也不想过那样的日子瞭。

因为害怕,反而无所畏惧。

“我们要粮!”

“对,我们要马上见到粮食!”

呼声越来越高,吵得人耳朵和脑袋生疼。

昭华直接下令。

“闹事者,按律处置!”

“是!”

官兵们就等著她一声令下,将那些人抓起来。

大部分的灾民都信她,更信朝廷不会抛弃他们。

昭华押著那些闹事者来到场地中央,并将所有灾民集中到一处。

她先惩治闹事的灾民,每人二十军棍。

有几个人挨瞭打,仍然嚎叫不止。

“他们就是骗人的!一点粮食都没瞭,他们今晚就会拔营离开,我们不能让他们走!!”

昭华眉宇间覆著厉色。

“屡教不改,继续打!”

真是可笑。

必定是舒莹收买瞭他们,让他们在此闹事。

杀鸡儆猴是权宜之计。

昭华还是得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

父皇也说瞭,人傢东营地没有要粮,如果贸然给西营地调粮,不知情的人隻会以为他多给瞭。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两营地的现状。

所幸,昭华早有应对之策。

当初收下东营地的人,并非她莽撞行事。

她站在高处,掷地有声地道。

“不管是发粮、发药材、还是发银钱,都隻能解燃眉之急,而非长久计。

“这些日子,我观你们所处之境,深感沉痛。

“几日前,本公主已向父皇谏言,与其一直让朝廷赈灾,不如试著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灾民们面色各异,大多困惑。

昭华耐心地解释道。

“你们当中,不乏强壮人、手艺人。

“年后,护城河需要扩建,城中一些富贵人傢需要短工,再不济,各大酒楼饭馆……总有你们的用处。”

这下,灾民们都听懂瞭。

“公主的意思是,让我们去做工?”

“可有人要我们吗?”

昭华宽慰道,“这些事,自有朝廷从中安排。是要暂时做工养活自己,还是留下继续接受救济,你们自己决定。”

许多灾民举起手,嚷嚷。

“我要做工!”

“公主,我也要做工,要挣银子!”

“老子不想喝粥瞭!说干就干!”

……

东营地。

嘭!

舒莹将东西砸瞭一地。

“为什麽!什麽以工代赈,怎麽可能!

“他们怎麽办事的,不是说,隻要没粮食,就一定会闹起来的吗!”

那个昭华,背后一定有高人指点。

“收拾收拾,本公主要去西营地!”

半个时辰后。

亲眼见过,舒莹才知道,西营地和东营地真的大不一样……

第六百一十六章魏府大喜

西营地规矩森严,但都是为瞭每个人都能得到救济。

在这裡,排队领粥时,没人争执闹事。

那些强壮的男子排在最后,也有足够的粥。

官兵们守在各处,时不时有人巡视。

灾民们脸上洋溢著笑容,仿佛对未来充满期盼。

可在东大营,他们隻在有吃的时才会笑,其馀时候都是愁容满面。

舒莹不懂,昭华到底做瞭什麽。

差不多的救济粮,难道是灾民们的胃口不同吗?

至于那什麽以工代赈,隻是说说而已,他们怎麽就相信一定能行?

“皇姐呢?”舒莹压住嫉恨,温柔地笑著。

官兵将她领到一个帐篷裡。

她看到昭华坐在上首位,听著官员们各抒己见。

这不算什麽。

令她吃惊的是,一同议事的,还有几个灾民。

昭华居然和灾民商议正事?!

舒莹对此感到不屑。

这些灾民懂什麽?

定是知道她要来,怕被她窃取战术,故意做给她看的。

“皇姐,你们都在聊什麽呢?”舒莹施施然入座。

她看起来虚心受教,心裡则是——我就看你们怎麽装。

昭华甚是大方地解释。

“在聊如何利用营地外的土地,种些小菜。舒莹,你要听听他们怎麽说吗?”

他们,指的是那些灾民。

舒莹眼底藏著嘲弄,故作感兴趣地点头。

“好啊!”

那几个灾民都是种地的好手。

他们说的那些,昭华都听得一知半解,何况一直长在皇宫,五谷不分的舒莹。

但昭华会及时发问,弄懂再继续。

舒莹却没当回事儿,左耳进右耳出。

左右这灾情很快过去,她瞭解这些作甚。

由于太过无聊,舒莹找不到昭华的错处,遂以自己营地还有事为由,就此离开瞭。

不过,舒莹倒也不是一点没听进去。

别人在做,她要是不做,就显得功劳被昭华独占瞭。

于是,她有样学样,也在本营地找瞭几个会种菜的百姓,让他们自己去倒腾。

那以工代赈的事,就先看昭华他们做得如何,再跟著做。

否则这一头栽进去,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舒莹本以为,等昭华实施什麽以工代赈,灾情都处理完瞭。

没成想,他们动作那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