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华(500)
简言之,若是你有靠山,就算名次靠后,也能被安排个好差事,反之,即便考得个状元,也隻能做个小小的官,很快就被圣上遗忘,泯然衆人。
而且,若有靠山,到瞭书院也能轻松些。
罗生的算盘打得哒哒响,昭华却反问他一句。
“你可知,过犹不及?”
罗生愣瞭愣,旋即点头。
“草民知道。朝中党派分立,殿下或许会被太子一党的人针对。但是,草民既然选择跟随殿下,就不怕这些!”
他聪明又有胆量。
昭华淡然道,“行瞭,如今也足够让人知道你的靠山是谁瞭,安心备考,别再做那些无谓的事。”
罗生知进退,恭敬应下。
紧接著,他又拿出一本册子,呈给昭华。
“公主,这是前段时间,有人送到草民母亲那儿的,预测瞭今年的春闱考题,大有裨益。隻是不知道是谁的手笔,还请您过目。”
昭华翻看瞭下,一眼便认出,这是魏玠的字迹!
第六百三十章他易容成别人瞭?
昭华立马将书册合上,追问罗生。
“你母亲可有见过那人?他长什麽模样,还说过什麽吗?”
好些天瞭,一直没有魏玠的消息。
她猜测,或许是他那张脸太招摇,为瞭方便,他早已易容成其他模样,所以才一直找不见。
而他帮罗生,便是帮她。
既如此,为何不直接来见她。
罗生是个谨慎的人,类似的问题,他早已问过自己的母亲。
“公主,傢母说,送这书册是个小乞丐,应是受人之托办事,她并未见到背后之人。”
这个回答,昭华并不意外。
如果魏玠有意躲藏,不让她寻到,便不会暴露身份。
隻是,这种希望破灭的感觉,实在不好受。
她先屏退瞭罗生,并叮嘱他,以后若是再有那人的消息,定要马上来告知她。
罗生不知她为何这样在意,但通过她的种种反应,猜到她一定认得那人。
于是他留瞭个心。
没成想,不到几天,他就有瞭发现。
同样的字迹,他竟然在魏相的字画上看到瞭。
可他在脑袋裡转瞭好几个弯儿,也没弄清楚是怎麽回事。
他也没有将此事告诉昭华,暗暗放在心裡,静观其变。
转眼寒冬过去,天啓的外患也得到瞭化解。
如昭华所预测的那样,天啓和阿敕勒部同盟后,大漠和北凉便开始从中作梗,最终没有一个国傢出兵西祁,年后一个月,阿敕勒部与西祁在边境和谈。
至此,边境免于战事,宣仁帝的一桩心事瞭瞭。
但内忧常有。
上尧城又现灾情,朝会上,许多大臣举荐长公主前往赈灾。
他们有些是出于真心,认为长公主有经验。
有些则是故意刁难。
上尧的灾情已有两年之久,早前也派遣钦差前去,却始终没有成效。
如今百姓怨声载道,已成死局。
面对如此重任,昭华并不推脱。
她知道,朝中尚有许多人对她不满,总得让他们心服口服。
而且上尧本是富饶之地,若能治理好并得到它,必是一大助力。
皇后得知昭华要去上尧,十分担忧。
“华儿,一定要去吗?母后听说,那地方的灾情尤其严峻,已经到瞭鬻儿卖女、食人肉的地步。去那儿的外乡人,基本都有去无回。
“你父皇派去的一个钦差,就无端死在瞭那儿,还尸首无存。
“你要去那边,叫母后怎能放心呢!”
昭华也清楚上尧的危险。
但那裡也有天啓的百姓。
许多人挨饿,被逼走上绝路。
唇亡齿寒,若放任不管,必然成为大患。
“母后,儿臣会带上足够的人马,处理完灾情就回来。”
皇后颇为认真地瞧著她,问。
“华儿,你跟母后说实话,你如此迫切地要去上尧,是否还有别的原因?”
说著,她握住昭华的手,试探著继续道,“是和魏相有关吗?”
魏玠成瞭婚,华儿伤瞭心,就想避开他。
这是人之常情。
“母后,不是这样。和他没关系。”昭华否认,可心裡也在希望,这一路西行,能够找到魏玠。
毕竟,上尧距离陇右很近,他或许会回那儿。
另一边。
浮光殿内。
“她要去上尧瞭?”舒莹听说这消息,眼中闪烁著一抹光亮。
她想要除掉昭华,正愁找不到机会。
上尧那地方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就算昭华死在那儿,也不足为奇。
可是,她如今被严加看管,无法派人去做这事儿。
该找谁帮忙呢?
看来隻有太子皇兄瞭。
但皇兄为人正直,要让他做这事,得有个必须不可的理由……
舒莹皱著眉思来想去,终于,她想到一个好法子。
第六百三十一章 抵达上尧,灾情严峻
昭华啓程前往上尧,临走前她交代,若有魏玠的行踪,不论何时,定要告知她。
这次上尧之行,昭华轻装出行,身边有许多侍卫保护。
随行几名官员以武将居多,褚思鸿就在其中。
他主动请缨,亲自护卫长公主安全,否则交给谁都不放心。
上尧大旱已有两年,颗粒无收。
然而,田租和赋税还在日益加重,百姓们都被压得直不起身来。
皇城之内是盛世太平,上尧却早已是尸殍遍野。
这些景况,地方官员们不敢一一如实上报,一方面借灾情向朝廷挪瞭不少银子,一方面又在粉饰太平,以此搏个治理有功的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