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北宋靠摆摊(111)

许氏就笑,“孩子他爹,还是你聪明。”

张老头示意她别打岔,让张二伯继续说。

张二伯摊手,“说完了呀。他拿了钱和契书,又问咱们怎麽种甜菜。我就告诉他跟种萝蔔一样,起垄子更好。”

张大伯补充,“咱们家之前种的四十亩甜菜,全村都知道,他们当时也看到産量了。他还说咱家地不行,産量才那麽低。要是他来种,産量至少能翻一倍。”

张老头不关心甜菜産量,他急了,“他有没有说什麽时候送石子去学堂念书?”

这才是最关键的。这俩孩子说了半天,把最重要的事给漏了呢。

张二伯知道爹心急,但这事急不来,“他只收了一贯钱,怎麽可能这麽快就送石子念书。至少也得等甜菜种出来。看到现钱,他才会送石子念书。”

张老头重重拍了下桌面,恨声骂道,“鼠目寸光。难怪爹当初不肯多分他地。爹一早就知道他的德性!”

张二伯不好接话,脸上讪讪的。

张希瑶好奇问,“石子爹娘就没有提出意见?”

张大伯插了一句嘴,“他们能说什麽呀。他们两口子一直不得大伯和大伯娘喜欢。供石子读书要花很多钱。石头眼瞅着要说亲,家里正是缺钱的时候。”

大房一共生了两个儿子,文氏是老大媳妇,生了三个闺女,两个已经成婚,最小的姑娘也已经说了人家。二房媳妇李氏生了三个儿子,石头今年17(过年18)。石子是最小的,今年才5岁。

张二伯叹气,“其实大伯也不是不疼二房。而是花的钱太多了。就算石子认字,那镇上的掌柜也不会用他啊。人家都是用自己人。”

说来说去他们就是见识短浅,不知道读书的好。不愿花大价钱投资。

张希瑶只能劝张老头,“慢慢来。时间还早着呢。要是您真的着急,不如跟三郎四郎说,让他们教石子认字。从小一起读书,情分自然也会不同。”

张老头眼睛一亮,“对对!你说得对。石子才五岁,他们也不会让他干重活,他有大把时间可以学习。回头我就请夫子让石子也跟着三郎四郎一块读书。至于束脩暂时由我出。”

这事就算敲定了。张老头再心急,也只能一步步来。

第 61 章

这是张希瑶第一次在许家村过年。

许家村以许姓为多, 他们为了彰显人口衆多,在过年这几天举办两场活动,仅限本姓村民参加。

张家人也都去观望。其中一条最隆重的是祭祖。

许家人丁兴旺, 族长念名字,念了好长时间都没结束。

张希瑶就问张婆子, “他们村有没有出息人?”

张婆子摇头, “没有!祖祖辈辈都在村里种地。男丁很多, 也很老实本分,就是没什麽大出息。”

张希瑶点点头, 不过她也注意到好多村民其实没有成婚。这也很正常,男女比例如此悬殊, 肯定有许多家庭绝了户。

祭祖只能由家里的男丁进去。

其他人也没什麽意见。

第二条就是扫墓。其实跟祭祖一个意思,就是不知道为什麽要分两次举办。

张希瑶看了一眼,觉得没什麽意思,她就回来了。

大年初二的时候, 出嫁的姑娘要回娘家。

张希瑶母亲没了,舅家远在县城, 张希瑶自然不可能独自走亲戚。

她只能看着大伯娘和二伯娘带着自家男和孩子, 拎着礼物离开家门。

张婆子再三叮嘱, 他们不许把家里的事往外说。

之前张老头已经说过了。要是敢把甜菜往外说, 媳妇休弃, 姑娘不给嫁妆, 儿子不给盖屋娶媳妇。

张老头是一家之主,他说的话还是很有份量的。没人敢不听!

这会儿听到张婆子的话,他们只能点头附和。

他们都走了, 只剩下张婆子、张老头和张希瑶。

张希瑶好奇,“奶, 你咋不回娘家啊?”

今天是走礼的日子。阿奶嫁了人,也得走亲戚吧?

张婆子沉默良久道,“我走什麽亲戚?他们配吗?”

说完,直接走人了。

张希瑶见她发火,只觉得莫名其妙,看向张老头。

张老头给她解释,“你阿奶跟你舅公关系不好。以后别提这事。也别往外说。”

张希瑶疑惑,“怎麽不好了?”

“你奶嫁了两次,彩礼都被长辈们扣下了。你奶就恨上他们了。”张老头向来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开口,“你舅公前些年一直想跟你奶恢複来往,但你奶就是不肯原谅他们。”

张希瑶点点头,这古代没有嫁妆的女子到了夫家会被人瞧不起。但是阿爷对阿奶却是很好。

她就笑道,“阿爷,你对阿奶挺好的。”

张老头老脸一红,差点呛住,“你阿奶挺好的。”

张希瑶嘿嘿笑,张老头面皮挂不住,故意咳了咳,“不许这麽笑。太不雅观了。”

张希瑶才不在意呢,“这是我家,我想怎麽笑就怎麽笑。”

张老头听了也高兴,“是是是!你以后要独当一面,笑吧笑吧!”只要不笑他就中!

张婆子要带张希瑶去t镇上,买点东西,村里有好多人家要一块去,路上也能有个伴。

张老头蹙眉,“你们也走,只留下我老头子一个人在家?那春花回来,怎麽办?”

“老大两口子很快就回来。”张婆子顿了顿又道,“我们去找铁匠打个锅和炉子,很快就回来。不会耽误时间的。”

“你俩咋去?”

“骑毛驴啊?”张婆子可不想走路,来回两个时辰,要把她累死。

张老头想了想,“你们俩又不会赶车,我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