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道姑一身反骨(49)
此刻她依然孱弱,但精神尚可。
两位大夫欢天喜地的接了那间药堂的地契和钥匙。
三平凑过去,三个人神秘兮兮的伸着手指比划着。
三平伸了五根手指头,两个大夫头摇得像拨浪鼓;伸出四根,两个大夫互相看了看,还是摇头;直到三平伸出三根手指,两个大夫才心满意足的走了。
而遭逢巨变的大少夫人诚心诚意的跪拜了李昱白。
“大人,妾的女儿……还能回来吗?求您大慈大悲,一定要找到她。”
至于假小姐,她也真心地说:“妾愿意收养这个孩子,将她视若亲生。”
李昱白没同意:“一天两天,你会因为觉得亏欠愧疚而善待她,一年两年,或者十年,这种愧疚会转变成恨……”
“不必如此,她会有她的去处。”
他也问:“小老七呢?”
“去玩泥巴了。”陈南山说。
李昱白面露诧异。
三平解释说:“这不是带出来的泥巴都用完了么,他得再去弄点,这泥巴可不好弄。”
陈南山便从小坛子里抠出一小块细泥来,绵密细腻,拉丝不断,但不粘手。
“取江边千挑万选的细沙泥,再用过滤到最细腻的米浆水烧之,再反复过滤粗渣,难得很哩,没个三五天的根本回不来。”
小七妹是在第六天的午时回来的,背了个特别大的坛子,又重又沉,整个人灰扑扑的,像赶了好几天的路,匆匆洗漱后倒头就睡。
陈南山知道她回来,赶过来的时候,看到她睡得香甜,连趴在床尾的大武都睡得直流口水,便没有吵醒她。
她一觉睡到了隔日公鸡打鸣才起。
三平悄咪咪地问:“有头绪了?”
“嗯。”
“那咱四个还去汴京吗?”
“去。”
“哎……”三平长吁短叹,“人离乡贱,咱去了京都那样的大地方,就再也没有悠闲日子过了。”
但他到底也没说不去,只嘀咕了一句:“小咕咕怎么还没回来?”
正好陈南山进来,只听到几个字,就问:“三平道长还有个小姑姑?”
三平开始胡说八道:“那可不,小姑姑生前最疼我,哎,可惜死的时候落了畜生道……”
一边说一边溜了出去。
“小老七,跟我走,等你好几天了。”陈南山说,“此间事了,我们好动身回京。”
“梅花湖都打捞完了?”小七妹问,“一共多少冤魂?”
“头骨一共35个,大人希望你能赶紧摸骨捏人,将死者的头像复原出来。”陈南山说道。
“这个活大得不像话啊,”小七妹笑一笑,正要说话,陈南山没好气的打断了她。
“大人说,做好这个,许你们师徒三人一份公差。”
小七妹头摇得像拨浪鼓:“别,还是计件干活最好,我们师徒闲散惯了,如果天天都要去点卯上工,那可起不来,再说,点卯上工也没法喝酒吧。”
点卯上工,不利于自己偷摸干活的。
“不过,大人,这个拍花子堂口既然覆灭了,作甚么要把这些湖底下的头骨都捏出来?”小七妹问道。
陈南山:“李大人仁慈,希望能让这些可怜的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机会,也能给那些还在等待的家属一个交代。”
他由衷地说:“我们大人,是真正有抱负的,你以后就会明白的。”
“对了,你的奖赏,”陈南
山抛过来一个荷包袋,“山神庙那具焦尸的头像,被白云洞失踪的年轻书生指认出来了。”
他说的就是丽娘子。
“那这书生说什么了吗?”小七妹问。
“那个书生啊,他说和这个女拍花子在一起的,还有一个丑矮人,还有个来接应的同伙,这个人声音很稚嫩,应该年龄不大……”
“但是,有两点很奇怪。”
……
“算命的诚不欺我也,他说我有桃花劫,我就逃不开这个劫数。”
“小生刘文生,处州府人,原是准备上京求学的,路过钱塘县,便到我舅母家投宿并歇息几天。”
“小生读书时,曾在《临安志》里读到钱塘的古迹景色和风土人情,因此颇想游历一番。”
“所以,小生先去了慕名已久的白云洞旁月下老人祠……”
这个叫刘文生的书生将自己如何英雄救美、又如何昏迷不醒、醒来后又莫名其妙地身处百里之外的种种详细讲了出来。
“小生迷糊中感觉自己身处船上,船在顺风走,因为几乎听不到摇橹的声音,偶尔能听到一个少年和一个年轻女子在说话。”
“说的是什么小生没有印象了,当时真的晕晕乎乎的。后来有个少年说,乖啊,别哭,蒙上你的眼睛就表示不会杀你。”
“后来又嫌……嫌小生哭得太吵,就唱了首怪模怪样的歌,什么什么鱼咬了脑袋叼走了……”
“后来小生就晕得很厉害了,再醒来的时候,已经被丢下了船,衣襟里还有两锭银子。”
“等小生有力气后,才把眼罩摘掉,那时候天已经快要亮了,可小生的手脚不知道为何总是不太听使唤,因此走了很久,又走了很远,后来小生喊住了一位摇船经过的艄公,用那两锭银子当做他的工钱,让他送小生回了城。”
这个“人中长得好”的书生刘文生,弱冠之年,上京赶考,身边未带书童,借宿在离白云洞不远的白云村。
如今,他被衙役“请”到了县衙后面的羁候所。
“大人觉得,他哪一点很奇怪?”小七妹拎着坛子边走边问。
“其一,和这个女拍花子同行的丑矮人不见了,极有可能是他杀了这个女拍花子之后潜逃。但他为什么突然杀了自己的同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