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道姑一身反骨(66)
“一般都是迁村,划一大块未开垦的地建村,许五年十年不交赋税,若是生活实在艰难,还可以由里正向衙里申领四季种子。”
“哦,那这些新村子目前发展如何?民生如何?”陈南山说,“今日正好去见识见识。”
“哎,大人您请。”周全眼珠子一转,领着众人往一个方向走去。
海风腥而凉,在这季节还有点令人想裹紧衣裳。
陈南山不但裹紧了自己的衣裳,还霸占了李昱白的大氅,惹
得青川翻了好几个白眼。
陈南山:“你主子火力旺,不需要,我这是为了让你的双手能休息休息,才一力背负了这条重任。”
跟着周全一路前行,经过了好几个海边渔村,渔网、小船随处可见,屋舍错落有致,还有炊烟袅袅升起,有阿婆呼喊孩子回家的声音在村子上空回荡,平淡而宁静。
李昱白指着一块牌子问:“这是贩卖私盐的古道?”
木牌上写着——朝廷严令,挑担走私盐者,杀无赦。
“大人您请看,”周全指着不远处连绵的青山,“那就是天目山余脉,沿着它一直走,有条龙坞古道,沿古道过哭泣岭渡口,再往上就是钱塘,两浙的盐帮就是靠这条道富起来的。”
那青山之中,宛如天堑一样的缺口处,就是哭泣岭。
陈南山叉着腰:“望山跑死马,看着近,要真靠挑担步行,那估计两三天才能走完吧?”
周全:“大人有所不知,就是脚程最快的山民,也得走个四天左右,三天到不了的。”
青山苍翠,树林掩映下,一只只飞鸟从林中飞出,在天空留下小小的剪影。
第62章 雀人4
陈南山正要感叹,回头却见李昱白已经和村里的汉子攀谈起来了,一个问的,一个答的,问的蹲在田埂上,答的站在田里,自然得很。
于是他莫名其妙地叹了口气:“这人啊……哎……”
周全跟着他的视线瞟了一眼,看看李昱白,又看看陈南山,想了想那座围屏,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分桃么,断袖么,他懂得很。
就这样,一行人将盐场、盐田等都跑一遍,足足用了四天。
四天后回到县衙,知州大人亲自来了,正战战兢兢的等着李昱白。
“盐官县这五年的账目,州里什么时候核查的?”李昱白问,“盐税分别如何?”
知州大人:“启禀李大人,盐税官每一季度核查一次,盐官县每季度的盐课岁额大约为2.6万石,年超10万石,一向列在全国海煮盐场之首。”
李昱白:“林长贤为任之期,政绩如何?”
“政绩甲等,民意甲等,无不孝、劝农桑、招流亡、增户共计两千四百,”知州大人抹了一把汗,“林大人意外身故,属实是天妒英才啊。”
“是个好官,”李昱白点头,又转头问,“按例当擢升,为何未升?”
“李大人容禀,非未提升,实乃林大人心系百姓。”知州大人,“四年前,三年一荐时,本官就准了林大人升调回京,谁料洪水无情,林大人怕来接任的人不熟悉本地水利,毅然放弃了回京的机会,因此又守了此地三年。”
升调回京赴任,可是许多外派京官巴不得的好事。
“这样爱民如子的好官,想必对每年多征收的5万石盐税毫不知情啰?”
李昱白声音不高,却听得知州大人一身冷汗。
“这……5万石?”他抹了把脸,“怎能高出如许多来?”
年收约11万石,还瞒报了5万石,等于盐官县年收约有16万石的盐税。
“是啊,这多收的银钱,都去了哪里?”
李昱白不轻不重地放下了手里的茶盏,“县衙的真账又在哪里?”
随着他的茶盏一落,新任知县的原县丞吴明腿一软,“噗通”往地上一跪。
“大……大……大人,账……账簿都……都在……”
李昱白:“那是假账,我要的是真账。”
衙门邦本房里的卷宗无一被烧,账簿也无一被烧,因此吴明正想狡辩一二,只听到李昱白身边的随从青川拿出了算盘:“小的青川,趁你们陪大人巡视之时,小的带人往各盐户家里走了一趟,根据大家所说,每年盐户都多交了一半的盐税,受课税之重苦不堪言。”
这下连知州大人都跪下了。
“吴明,你任县丞之时,主管的就是税务,不如你来说一说,这多出来的税都去了哪里?”
吴明以头叩地,正要说话,就听到外面有人吵嚷:“好你个陈阿炳,好你个绍兴师爷,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你以为我找不到你老家在哪是吗?要是被老娘找到,你死定了。”
“你个脑子拎不清的,家里的银钱连首饰你都卷走了,你让我们母女二人接下来喝西北风啊……”
吵嚷的正是那个五娘子,陈师爷的娘子。
“大人,陈师爷跑了。”有人进来汇报说,“西厢院里除了被盖,什么值钱的都没了。”
陈师爷,正是看到了林长贤脚底烙印的师爷。
李昱白环视着这一屋子大大小小的地方官,轻松地说:“不急,跑有跑的好处。”
他将大部分人带去盐场巡视,不单是为了查税收,还为了给某某人提供跑的机会。
他不跑,怎么知道谁有鬼呢。
谁放的火,谁下的毒,不是亲近之人是做不到的。
林长贤的贴身幕僚,够不够亲近?
王汉立刻上前几步禀报:“大人去盐场巡访这几日,衙内各人没有异动,今日清晨,知州大人到衙后,陈师爷坐立不安,于午时回房收拾行李,午时三刻出逃,下官让人跟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