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潜力!
北京分店开张在即。
万一《舌尖上的烟火》真的红了,那简直比什么广告都有力。
钟慧仪当然不想错过这趟便车。
幸而,她是幸运的。
电话那端,曾静的声音几分激动:“用上了!我把它剪到了最后一期播放,放心吧,春熙火锅压轴。”
钟慧仪双眼放光,真诚地道:“谢谢你,曾静!”
“不用谢,这个纪录片能问世,也离不开钟老板你的点拨。”
曾静扬唇:“钟老板,我们7月1日北京见。”
钟慧仪跟着微笑:“好,希望那天,我们两个人能同时喝一杯庆功酒。”
“借你吉言!”
电话挂断。
翌日的深夜,两个女人隔着上千公里的距离,同时坐在了自家的电视机前。
《舌尖上的烟火》正式开播。
钟麦最近学习任务重,已经提前开启,晚上零点睡,早上六点半起的准高中生作息。
透过门缝,她看见客厅亮起微弱的光。
想起分店开业在即,她以为妈妈是压力大睡不着,便推门而出。
结果门一开,发现妈妈竟然在看电视。
“什么节目这么好看?”钟麦到妈妈身边坐下。
跟女儿没什么不能说的,钟慧仪当即表示:“03年版《舌尖上的中国》要开播了。”
啊?
钟麦一脸迷茫,《舌尖上的中国》她拿来当过“电子榨菜”。
“什么意思?”她疑惑说,“我记得《舌尖》是10年后的纪录片吧。”
钟慧仪就把自己建议曾静拍摄《舌尖上的烟火》的事,给女儿大致讲了一遍。
钟麦:!!!
“我就说我妈妈是天才吧!”她秒懂妈妈的用意,“这么赶巧,万一纪录片红了,那广告效应得多牛啊。”
钟慧仪感叹:“本来卖自热锅的时候,就想蹭这波热度的。没想到纪录片拍摄周期这么长,多等了一整年。”
自热火锅的售卖,肯定还是购物频道更对口。
而实体分店的开张,更需要这种美食频道的认证。倘若纪录片真播起来,北京可是面向世界的首都,春熙火锅的知名度,绝对更上一个档次。
“现在播更好呢。”
钟麦表示,“这是妈妈的好运气,我们的北京分店肯定能吃到红利。”
母女俩思路完全一致,在她们幻想的美好时刻,纪录片正式开播了。
片头一出来,风格和后世那轻快又饱满,好似来到丰收季的曲调竟十分相似。
可以说,这片头音乐一起,钟麦的脑海中立刻就想起旁白那句: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母女俩对视一眼,彼此的情绪都有些激动。
更巧合的是,《舌尖上的烟火》第一集竟然也是从云南高山的松茸讲起的!
远离了星级酒店,远离了昂贵的山珍海味,仅仅从一株雨后的松茸,开启了整个故事。
曾静的领悟力也太强了。
她的镜头不仅对准朴素的食物本身,也对准那些一辈子也不可能入镜的平民小百姓。讲他们的生活小故事,讲他们如何看天吃饭,如何努力的生活。
再加上播放的时间是在深夜,钟麦感性,看到最后眼眶竟有点湿润。
“真不愧是央视水准。”
钟麦赞叹道,“妈妈你就是提供了一点思路,他们竟然就能提前十年,就把原汁原味的《舌尖上的中国》做出来。”
这业务能力真教人叹为观止,万分佩服。
钟慧仪其实没看过全集的《舌尖》,她只是刷抖音的时候,刷到过相关的片段。
她对内容并不清楚,只是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氛围。
但钟慧仪看女儿感触颇深的模样,抓住她的手,忐忑询问:
“很还原吗?麦麦觉得这个质量,这个播出时间,能不能有好的收视率?”
“妈妈你可能不知道,《舌尖》的第一期也是讲云南松茸,这内容和氛围的还原度,起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钟麦断言:“质量绝对能打,假设宣传到位,我觉得相当有机会!”
但这是互联网刚刚起步的2003年,播放时段又是深夜档。
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舌尖上的烟火》能复刻另一个时空,十年后的那种荣耀吗?
第90章 因地制宜
纪录片《舌尖》播出后, 钟慧仪和钟麦这对母女,简直比曾静本人还上心。
北京分店开业在即,她们当然希望纪录片能播得好, 热度能蹭就要蹭!
不过,这个年代网络不发达。一档节目播出后, 不像后世,隔天就能在网上看到收视率各种数据。
只能慢慢等待。
钟麦记忆中, 《舌尖》也是播出好一阵, 口碑发酵后才爆红。
母女俩沉住气,一直等到分店开业前一晚,才打电话向曾静打听。
结果, 曾静一开口,语调非常消沉:“不太理想。”
她说:“时段太差了,我们纪录片也不像电视剧能预告造势,可能还要再观察几期。”
钟麦和钟慧仪对视一眼,她们担心的事果然还是发生了。
“你别太丧气。”
钟慧仪宽慰她:“好酒需要时间的酿造。曾静, 再等等。”
她建议:“你要不要试试跟台里沟通下,试试争取一个广告的渠道。分不到好时段,至少也给你们一个宣传的机会?”
酒香也怕巷子深。
钟麦说,十年后那部《舌尖》的爆红,肯定也离不开当时互联网消息的飞速传播。
曾静也觉得, 第一期没播出来,和曝光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