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妈才是重生文大女主(266)

钟麦见状,也是狠狠松了口气。

但她却不满足,因为——纪录片那边热度没蹭上,全国知名品牌的目标,多半达不成了。

这是个大好机会,她觉得不应该就这样轻易放弃。

《舌尖上的烟火》那么还原,本来是应该要爆的作品,结果现在却因为没有曝光而被深埋。

她觉得太可惜。

钟麦用她自媒体人的思维,想了整整一周。最后,她终于想到一个,可以试试的办法。

“妈妈,你再给曾静姐打个电话吧。”

“央视这边她们栏目拿不到广告,但地方台呢?你让她试试地方台。”

钟麦提出自己的构想:“像播云南松茸的时候,就找云南的电视台配合宣传。纪录片能红的话,带动的不仅是美食的宣传,更是松茸的销售,以及旅游业的拉动。”

“这是一次双赢,我觉得地方台不会拒绝。”

钟麦对妈妈眨眨眼:“况且,央视可是老大诶。你对曾静姐说,既然打入了顶层,就要好好利用优势!”

就像曾静当初无法拒绝“央视爸爸”抛来的橄榄枝,全国的地方频道,也绝对会积极配合纪录片的宣传。

拿不到央视的推荐位,就想办法拿下除央视以外的全部推荐!

第91章 飞升

钟麦的想法和曾静团队的想法不谋而合。

《舌尖上的烟火》总耗费一年半的时间, 曾静几乎跑遍全国省份,最后却收视率不好。

两期播出去都毫无水花,曾静的确大受打击。

但这毕竟是全团队呕心沥血之作, 如果就这么轻易放弃,未免有些太不甘心。

整个团队一天开三场会议, 讨论还没有挽救的办法。

有人说找报社合作,登报宣传。有人提议模仿春熙火锅的宣传模式, 商圈电子屏、交通工具广告位, 通通利用上。

最后还是当初招聘曾静进组的领导拍板:那些广告模式太简单粗暴,和纪录片氛围不符,不如找地方台合作。

播到哪个地方的美食, 就找哪个电视台合作。

先专门剪辑分集预告,放到地方台的黄金时段广告;再找地方机关合作,号召诸如学校这类事业单位观看节目;最后再跟各地报社合作,宣传纪录片。

一套组合拳下来,先达到小范围的口口相传效果。

钟慧仪打电话过去提建议时, 曾静他们都已经在开始实施这个政策。

大概是《舌尖》在深夜档,所以哪怕只要一点点的宣传,收视上涨都很明显。

计划实施的第一周,就效果卓越!

曾静就又重拾一点信心。

更加卖力的剪每集的预告,整个团队一起思考宣传文案。

到宣传西安羊肉泡馍时, 《舌尖》的收视率已经反超在播的晨间剧了!

渐渐,无需《舌尖》团队运作,一些纸媒开始自发报道。

——央视最新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烟火》, 辽阔又宁静, 温柔而有力,平凡却珍贵。

——年度最佳纪录片《舌尖》, 是美食也是人生!

——异乡人的深夜灵魂归处,《舌尖烟火》带你梦回故里,品味五味生活。

……

但凡写到这部纪录片的,无一不是夸赞。

有很多观众都表示:

“最开始只是单位号召观看,还好奇是什么样的节目,居然选在深夜。”

“看完才知道,这么触及灵魂的片子,确实和寂静深夜最搭!”

“感谢单位让我挖掘到这样的宝藏!”

曾静他们最初的目的,本来是想从地方以点盖面,一个省一个省的逐一宣传攻破。

没想到,最后真正吸引的群体,居然是出门在外的异乡人。

“人在外地,偶然看到《舌尖》居然讲我老家美食。我家在贵州深山,竟然有人去拍,太感动了!”

“我也是外漂打工人,我的家乡是XX,后面会有XX的当地美食吗?非常想看!”

栏目组天天收到这样的留言。

而这些留言,像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星星一样,越聚越多,居然意外形成了多省同时绽放。

《舌尖》的关注度肉眼可见的提升,收视率也在稳健上升。

终于,他们的潜力说服了上头,上头决定给他们一个早上的时段二轮重播。

他们真正翻身的机会来了!

得知这个好消息时,钟麦正和周晓晴在夏令营的沙滩上捡贝壳。

她们此次的夏令营就在三亚。

白天骑行比赛,学习冲浪,帆船出海;晚上露营,篝火晚会,沙滩排球。

集体活动结束,就可以结对在沙滩上捡贝壳,赶海挖蛤蜊。

当然,夏令营老师划定了范围,绝不许他们脱离大集体单独活动。

这完全就是钟麦幻想中的纯玩夏令营,她在清透的海岸线上,狠狠地圆了一把童年梦想。

虽然钟麦内里是个30多的成年人了,但重生后,妈妈坚定要把她当小孩养。

所以这次她“单独”离家旅行,钟慧仪还是给她配备了一个手机,要求她每天晚上都报备平安。

上辈子钟麦第一个手机是索爱,这辈子成了诺基亚。

纯玩的夏令营就是给富家小孩打发时间,增长眼界,培养兴趣的大型旅团,自然不会收手机。

但2003年的手机毕竟也不便宜,来夏令营的又都是不超过13岁的小孩,所以带手机的还真没几个。

当钟麦把手机亮出来时,她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夏令营的红人。

再加上钟麦又大方,谁找她借手机打电话,她都会同意,一时就更受欢迎。

钟麦走到哪里都是一群尾巴跟着,她俨然混成了夏令营的孩子王。

上一篇: 职业写手 下一篇: 渔业强国从七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