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疏离昌伯?他可有何过失?”未然问道。
赤拓目光偏移,实在没脸告诉她事实真相。
“赤拓,有何不顺但说无妨,对我何须隐瞒?”
赤拓脸色沉沉,硬声道:“昌伯确实学识渊博,在他面前,孤觉得自己像个无知小儿,根本无法与他答辩。”
他第一次深刻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以前自诩为王,不可一世,但真正去学的时候,才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天下贤能,怎会看得起如此才疏学浅的君王。
“原来如此。”未然点了点头,缓声道,“赤拓,你何须为此感到羞耻?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有疑惑,便应主动去寻求答案。师者之职便是为人解惑,求知之心不应被耻笑。以昌伯之贤,又怎会因此而看低你呢?相反,你若能放下帝王的傲气,谦虚求学,他恐怕会十分赞许。”
赤拓沉思不语。
未然又道:“莫要因为身份而束手束脚,在昌伯面前,你只要将自己当作一位学子即可。”
“他……真的不会因此而看低孤?”
“你何时变得如此没有自信了?”
论武自然可以傲视群雄,但论文,赤拓还真没法打肿脸充胖子。朝中随便一名官员恐怕都比自己有学识。
“好吧,孤明白了。”赤拓应允。既然已经有所决定,断不能半途而废。结果如何,总要试试才知道。
“孺子可教也。”未然赞了一声。
赤拓对于她的称赞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完全是一副哄小孩的口气。
“嗯,那我先走了。”未然站起身,刚准备离开,却又像是想起什么似的,说道,“对了,我今天去漆山逛了一圈,顺便给你带了点东西。”
“什么东西?”赤拓眼睛一亮,莫非又是什么宝贝?
“就是这个。”未然打了个响指,只见空中一团光影闪过,哐当一声落入水中,溅了赤拓一脸水花。
赤拓凝神望去,赫然见一条浑身蓝色甲片的鱼在浴池中欢快地游来游去。
“这是蓝鳞鱼,传说是一种福鱼,你养着,说不定会给你带来好运。”蓝鳞鱼是幂娑的特殊鱼种,只生活在温泉中,寿命很长,却不能食用。
未然说完,挥一挥衣袖便消失在空中,只留下神色诡异的赤拓和那条正在畅游的蓝鳞鱼。
当晚,赤拓便找来器皿将蓝鳞鱼圈养起来,指着它狠狠道:“既然入了宫,就别想离开了,老实待着!”
下朝后,昌伯刚准备离开,一名宫人快步走过来,恭敬道:“昌大人,大王请您去花园一叙。”
昌伯跟着宫人来到花园,远远便看到赤拓正坐在亭子中。
赤拓挥退宫人,对昌伯道:“孤今日有话对你说。”
昌伯道:“大王但说无妨。”
“昌伯之才,孤甚为钦佩,迎你入宫亦是为了可以随时向你求教。”
“大王谬赞。”昌伯神色平和,“为大王解惑乃微臣之责。”
赤拓斟酌了一下,又道:“昌伯应当知道,孤十一岁便随父王出入军营,学习武艺兵法,长在军事,对文史典籍却是少有涉猎,许多学问皆是一知半解。昌伯学识渊博,授课不无尽心,奈何孤学之甚艰。”
昌伯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赤拓继续道:“故而,望昌伯莫要嫌弃孤之浅薄,耐心为孤解说。孤若有疑惑,亦会一一垂询。”
昌伯的嘴角微微上扬,目光诚然,躬身施礼道:“大王有此求知之心,乃天择之幸。蒙君不弃,微臣定竭尽所能辅佐大王。”
赤拓暗暗舒了一口气。果然如妖女所说,昌伯并未因此而看轻他。他就像一位温和的长者,宽厚包容。
自亭中谈话后,昌伯改变了他的授课方式,不再采用深奥的辩学法。
“治国如建宅,首先需要一个坚固的地基。”昌伯坐在石阶上,用一根树枝在泥地上画下一个四方形,“天择统一,已具备了兴国最基本的条件,战争平定,百姓休养生息。”
赤拓也随着他坐在石阶上,静静聆听。
他又拿起几根树枝,沿着四方形,纵横摆放:“朝廷就如屋宅之支架,有棱有角,有主有次,结构分明。一个完善的朝廷,须分工明细,规整有序,职务清晰。”
昌伯望着赤拓,继续道:“有了统一的国家,完善的朝廷,大王要做的,便是选贤任能,让他们各司其职。天下事务千头万绪,委百司商议,择善者从之,稳便奏行。大王审视百官,考察政绩,严肃法令,百姓无忧,必然归心。”
“如此言之,孤只须高居朝堂,整肃官员即可?难道不需要了解民情吗?”
昌伯笑了笑:“臣子乃大王之耳目,只要明察慎独,一二人或有欺君之能,但十人百人互为监察,便毋须忧心他人欺上瞒下。大王即在九重亦可知天下事。当然,定期考察民情也是常理。”
赤拓望着地上陈列整齐的树枝,若有所思。
“大王可有所悟?”昌伯问道。
赤拓拾起一根树枝,思忖半晌才说出十六个字:“君治于上,臣治于下,乱中去正,治致太平。”
昌伯眼中闪过赞许。
赤拓看向昌伯,认真道:“昌伯是否已有谋划?”
“不知微臣所想是否正如大王所想?”
赤拓笑了笑:“治理天择的第一步……”
“整朝纲。”
“建官职。”
赤拓和昌伯同时出声。
冲突
赤拓在昌伯的支持下,力排众议,开始了官职改革,整肃朝纲。
此次改革以调节官阶职能,平衡权利为主旨,不可避免地触动了一部分大臣的利益,遭到了他们强烈的反对。但赤拓向来独断专行,这种性格在多数时候不可取,于改革一途,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