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十大败家皇帝(123)+番外
给祖宗长脸,痛击匈奴一雪前耻,给祖宗出气了。先前听说“秦皇汉武”,他还没有具体的概念,如今终于知道了。
原本他是想让刘如意当太子的,此时产生了动摇。
刘如意不一定会比刘恒差,但难保刘如意的后代都会是明君。“文景之治”、“千古一帝”、“昭宣之治”,六代皇帝都是明君的情况十分少见,就连“奋六世之余烈”的秦朝都比不过。
秦朝有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这两充数的。
刘恒一个明君的分量或许不够,但是往后连着几代都是明君的分量就重了,更何况还有一位“千古一帝”。
刘邦陷入了纠结当中。
【元朔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再度派卫青率领三万骑兵出击匈奴。这一战,卫青大败匈奴右贤王,凯旋而归。
汉武帝封卫青为大将军。
这便是先前提到的漠南之战,卫青将匈奴赶到了漠北,远离汉朝边境。】
太子扶苏想到,这卫青比起蒙恬也不遑多让。蒙恬将匈奴驱逐到了漠北,卫青也同样做到了。
汉高祖刘邦忍不住为卫青喝彩。
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都十分的高兴,困扰了几十年的边境问题被卫青解决了,汉朝边境将不再受匈奴人的侵扰。
更关键的是,汉朝不用再向匈奴朝贡了。
【漠南之战后,在元朔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23年,汉武帝任命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为“剽姚校尉”,跟随卫青出击匈奴。
“剽姚校尉”是汉武帝专门为霍去病设置的职位。
这样的殊荣,容易让人联想到郭嘉。
东汉末年,尚且没有当上丞相,只是镇东将军的曹操专门为郭嘉设置了“军师祭酒”这一职位。
卫青指挥公孙敖、公孙贺、李广等将领对匈奴作战。
霍去病在战役中初露锋芒。
我们知道,“小霸王”孙策也是少年英才,十七岁虚岁十八开始领兵作战,和霍去病成为“剽姚校尉”时的年龄一致。孙策年纪轻轻打下江东基业,霍去病也是年纪轻轻封狼居胥。
且两人都英年早逝,一个年仅二十六岁,一个年仅二十四岁。
比起霸王项羽,孙策更像是小霍去病。】
孙策:“……”是谁给他取的这么个外号?你才是小霸王,你全家都是小霸王!
袁术:“……”是他低估了孙策。
袁绍笑话弟弟袁术,竟然没有部下的成就高,想到自己也被曹操给比了下去,顿时就笑不出来了。
谁能想到,魏国和吴国开国君主的父亲,是他和袁术兄弟俩的部下呢?
这天下,本该是他兄弟二人的。
【霍去病和卫青一样,都是私生子。只不过卫青是他母亲的私生子,霍去病是卫青二姐卫少儿的私生子。
霍去病的童年要比卫青幸福。
在霍去病出生的第二年,霍去病的小姨卫子夫就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霍去病也因此能够锦衣玉食的长大。
卫子夫正得汉武帝宠爱,连带着卫青和霍去病也受汉武帝的重视,有意提拔。
当然,卫青和霍去病也不负所望。
俗话说的好,“自古英雄出少年”。霍去病是天赋型的军事天才,稍后我们再详细盘点。】
历朝历代的皇帝们羡慕哭了,卫青和霍去病真的是“别人家的外戚”。
他们的外戚大多是专横跋扈之徒。
最为关键的是,大将军卫青战功显赫,但是毫无反心,从不参与朝政,不用担心功高震主的情况。
也可能太子是卫青的亲外甥占了一部分原因。
但主要的还是卫青一心只想保家卫国,忠心耿耿,对权力的欲望不强,对痛击匈奴的欲望更为强烈。
他们也想有这样的外戚,太有安全感了。
【匈奴先是被卫青狠揍了一顿,接着又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狠揍了一顿,依然不甘心失败,再次入侵汉朝,结果被卫青和霍去病联手狠揍了一顿,主力部队被击溃,这才被打怕了,不敢再南下袭扰汉朝边境。】
汉武帝:“……”这么意义重大的战役,盘点的竟然如此简短。同时他想到匈奴无力南下,汉朝的损失也不小,不说也好。
这一战,祖上几辈皇帝积攒下来的财富都快被他给嚯嚯没了,第一次为了军费发愁。
【淮南王刘安,也就是先前看刘彻无子,想要等刘彻死后当皇帝的那个刘邦的孙子,想要造反,被卫青给吓得退缩了。
事情是这样的,刘安想要造反,问身边的人伍被:“大将军卫青是一个怎样的人?”伍被对卫青一顿猛夸。刘安觉得有卫青在,造反多半会失败,只得放弃。
只是放弃的有点晚,先前为造反做的准备已经被汉武帝察觉了,完犊子了。
那么,卫青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可以从他的事例中推测一二。
我们知道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推恩令”,和平解决了诸侯王势大的问题。“朔方郡”也是主父偃极力向汉武帝建议建立的,当时有很多人反对。
这个主父偃就是卫青向汉武帝推荐的人才。】
第61章
壮年的汉武帝刘彻觉得主父偃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对国家功不可没,但死得很可惜。
虽然是他下的令。
【我们知道,西汉的卫青、霍去病与三国时期的关羽、张飞都配享武庙。
关羽对士兵很好,但对士大夫不屑;张飞和关羽是反过来的,对士大夫极为尊敬,但对士兵不好。
卫青对士大夫尊敬,对士兵也很好。
军队安营扎寨,凿井取水。卫青等士兵们都喝上了水,自己才开始喝。打仗的时候身先士卒,回程的时候断后,得到的赏赐也都分给手下的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