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十大败家皇帝(143)+番外
长沙郡可不是什么小县城。
想想看,一个高官,大开衙门亲自坐堂给百姓看病,不说在全国范围内,至少在整个长沙郡是出名了。
再加上他还是治疗疫病的能手,在当时怎么可能会没有名气?】
丞相曹操看到这里两眼放光。
待到平定了乌桓,他就南下直取荆州,不求其他,先把张仲景给抓来,咳咳,招降。
瘟疫是困扰他最大的问题。
既然张仲景是治疗疫病的能手,那他就一定要得到。
【张仲景的家族有两百多人,在地方上可以说是豪门了。因为家族有三分之二的人在短短十年间死于疫病,所以张仲景决定学医,行医济世。】
天幕上出现了《伤寒杂病论》的节选。
因为《伤寒杂病论》全书字数太多,而且大部分出自《汤液经法》,所以天幕上并没有出现全篇。
华佗看了天幕上的方剂,确实是治病的良药。
【野史中记载,名士何颙曾评价张仲景将来会成为一位很好的医生。这个何颙就是评价荀彧有王佐之才的那位。
何颙也是南阳人,广义上说,和张仲景也算是老乡。
张仲景的家族有两百多人,在当地可不是什么小门小户。何颙认识张仲景,并评价张仲景也不是全无可能。】
东汉之前的众人对荀彧产生了浓重的好奇。
在之前的盘点当中,天幕曾多次提到荀彧,却又只是简要提了几句,没有详细的讲解。
什么时候单独盘点一下荀彧?
丞相曹操想到何颙曾评价他能够安定天下,觉得当世名士之中,就数何颙会说话。
眼光独到,不偏不倚。
不像孔融和祢衡,看待人物带有浓重的个人喜恶,让人不喜。
【和传言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一样,相传饺子是张仲景发明的,本意是给病人治病,结果成了北方人爱吃的一道美食,逢年过节的夜宴上都少不了饺子的身影。
话说有一年特别的寒冷,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
张仲景见此情景,心怀不忍,于是将羊肉和一些能够驱寒的药物包进了面皮里,做成了耳朵的形状,煮熟之后免费发给穷苦的百姓们吃,用来御寒。
这就是饺子的由来。
后来的人们不往面皮里面包药物了,而是用各种美味的食物当馅料。】
天幕上出现了饺子的做法。
原材料是最基础的面粉,制作成面皮,然后包上馅料,下锅。
东汉之前的人感叹天幕异像画风突变,成了美食频道,一个个都忍不住流口水,想着也要尝尝饺子的味道。
东汉之后的人也被天幕异像勾起了馋虫,想吃饺子了。
【接下来说说董奉,董奉在正史中也无记载,又没有著作流传后世,哪怕是放到现在也并不出名。我们普通人知道神医华佗,知道医圣张仲景,但是对董奉是十分陌生的。
换一种说法,“杏林医者”就家喻户晓了。】
天幕上出现了一片杏林。
画面跳转,出现了董奉认真地给百姓们治病的景象。
【董奉大约出生于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年少时就医术高明,给人治病不收诊金,而是要求经他的手治愈的病人在山上种上一棵杏树,渐渐地杏树越来越多,数以万计,成了一片杏林。
这便是“杏林医者”的由来。
我们称医生为杏林中人,就是因为董奉乐善好施的无私奉献精神。】
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幕下的众人猜测,董奉肯定是出身在富庶的人家,家里不缺钱,所以才能接济众人。
普通人家就是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
【董奉年轻时当过小吏,后来辞官归隐,居住在豫章庐山的山脚下,继续义诊。
我们都背过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开篇就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豫章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江西省。
董奉在江西庐山行医救人,因为救了县令的女儿,所以县令就将女儿许配给了董奉,在当地成了一桩佳话。】
天幕上出现了董奉和县令女儿成婚的景象。
天幕下的人见证了这场婚礼,仿佛身处其境,真的参加了董奉的婚宴,个个都喜气洋洋的。
婚礼可是大喜事。
吴大帝孙权看到董奉在自己管辖的地盘,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曹魏有华佗,蜀汉有张仲景。
他东吴也不遑多让,有医者仁心的董奉,可以给予董奉资金支持,拯救更多的病人。
董奉没有著作传世。
他就多派几个喜欢医道的人去给董奉当学徒,将董奉的医术发扬光大。
值此乱世,瘟疫横行,需要名医。
【有民间传说董奉曾给交州太守士燮治病,只用三粒药丸就治愈了士燮,可士燮死亡时董奉还是个孩子。
一个孩子怎么可能治愈患者?
这也不是完全不可信,董奉年少时就已经是名医了,可见是从小学医,说不定就出生于医学世家。
从小耳濡目染,说不定还真能给人治病。
不排除有些人就是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现有的病例生病的,士燮也许就是这种情况。这种病人是最好治的了,等于是开卷考试。
还有一种可能,董奉的出生日期有问题,在士燮故去的时候,董奉已经是成年人了。
这就对上了。
毕竟董奉也和华佗一样,有传言是外貌如同壮年人的百岁老人。】
天幕下的众人点头。
虽然谣言止于智者,但是任何传言都不会是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