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李白的抱剑小童(164)
分散行军不易引起注意,还能将吐蕃隐藏在大唐边境山岭之间的据点、烽燧拔除。七娘和封常清自然满口应下。
次日一早,全军清点之后,悄无声息分三路入山中。
七娘与贾崇瓘并排骑在马上,脑中却没有停止思索:
此战兵力悬殊,唐军三路合计万人,而连云堡内却只有吐蕃军千人,外加小勃律守城兵数百。难点在于,连云堡矗立于山地之间,大壁崔巍,只一条山路可行,其间还设满了滚木礌石。
这注定不会是单方面的碾压局。
好在,高仙芝愿意分兵悄悄行进,用偷袭将大大减轻唐军的死伤人数。
十月天,边塞高山积雪难消。
一轮红日尚未升起,极低的气温下,河水不涨,旗鞯未湿,似乎连老天都在向着大唐军队。
所有人深入敌军之中浴血奋战,最终斩杀五千人,生擒千人,余下的散兵全都奔逃而去。
七娘第一时间跑去查探战利品,乐颠颠冲高仙芝二人喊道:“老高,封二,赚大了!战马千余,军械上万啊!”
封常清早习惯了被人喊封二,头一回被小辈女郎这么喊,嘴角不由带着几分笑意;
倒是高仙芝嘟囔着:“什么老高,我老了吗?!”
七娘忙改口:“高郎君,美郎君!”
众将士顿时笑作一团。
连云堡拿下,生擒小勃律王便是易如反掌。
七娘自请先行快马入小勃律都城,一路穿越河谷,抢占娑夷河上的藤桥后,到了都城孽多城。
女郎还骗小勃律王:“别担心,高节帅就是借道小勃律前往攻打大勃律,不会动你们一针一线。”
等小勃律王安抚住百姓贵族之后,唐军大部队大摇大摆入了城。
然后,七娘变脸下令:除了针线全都拿走。
小勃律王吓蒙了。
高仙芝和封常清扶额,不忍直视长宁郡主的土匪作风。
这一战十分讨巧。唐军只斩杀了亲附吐蕃的贵族酋长,生擒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便算是彻底收复了小勃律。
全军大胜!
只等班师回朝后,陛下论功行赏了。
七娘拢不住脸上的笑容,正与高节帅和封二沉浸在一片喜庆热闹中时,虚空中出现一道熟悉的光屏。
【安史之乱爆发,洛阳失陷。
高仙芝、封常清带军退守潼关,圣人听信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谗言,敕令处死二人。
高仙芝临时之前,当真发出“封二,与子同死,其命也夫”的感叹吗?(0/1 未完成)】
第73章 则天皇帝的面首?
高仙芝与封常清还在说说笑笑。
“离家前, 我记得还没到八月会呢(中秋),如今重阳已过,接近年关, 今岁你也得跟着我回去, 烤它一只过厅羊, 暖暖和和在风炉上烧酒喝!”
封常清难得唇角带上笑意, 默认了主将的蛮横要求。
七娘耳边听着这家常对话,眼前却是两人将被斩杀于潼关的文字,眼中的诧异便无法再遮掩住。
幸而无人注意到这一点。
班师回朝的路上, 七娘都在琢磨这件事。
最叫七娘意外的是,安史之乱居然已经离身边人如此近, 其中干系又是如此血淋淋。
诬陷二位将军的人,叫做边令诚。
是陛下特派,驻高仙芝军的监军宦官。
监军听来威风,说白了, 不过就是帝王安排在蕃将与汉将身边的眼线。像他这样的存在,在整个大唐都不在少数,会被全军尊称为一声“中使”。
七娘忍不住想,李林甫确实带来了重用蕃将的盛世,可陛下呢, 他不也同样造就宦官当道、指点朝政军务的局面吗?
她得想个主意,提醒二位将军注意身边中使。
……
七娘想的都很好, 但实践起来却实在难。
直到抵达安西, 高仙芝二人也没听明白七娘的暗示。
这番话确实不能明说。毕竟, 论到底高仙芝是李林甫推荐上位的蕃将, 与突骑施人哥舒翰一样,目前来说还算是李林甫派。
她只能暗戳戳的, 先给宦官边令诚上起了糖衣炮弹。
边令诚这个人还真吃这一套,心中对七娘比高仙芝二人满意多了。
大军回到河西,边令诚还琢磨着要为七娘再美言几句添上战功呢,安西四镇节度夫蒙灵察便来找茬了。
边令诚听着外头吵嚷,问道:“怎么回事?”
七娘简单概括:“不过就是这位羌族的夫蒙节帅,对高仙芝越过自己上奏捷报的行为不满,正耍威风,不肯给他记战功呢。”
边令诚闻言,面带鄙夷:“区区羌人,也敢做圣人的主。”说完,便将此事添油加醋地重新修书一封,上奏密报给长安。
这件事很快就有了下文。
正赶上新年,军中上下一片沸腾。
驻边将士们大多在边地寻了新妇,安家落户。这时候能比预先设想的早回家中团圆,自然欢喜异常。
圣人派来的特使就是这时候到的,敕令犒赏全军,并特意升任高仙芝为新的安西四镇节度使,兼任鸿胪卿;封常清也被奏为节度判官,加从五品朝散大夫。
另外,下诏命夫蒙灵察回京。
七娘抬眸的时候,正巧看到高仙芝接了诏书,对着已经卸任的夫蒙灵察恭敬行拜礼,不由“吭哧”笑出来。
她这回可算是意识到了宦官的威力。
七娘蠢蠢欲动,开始盘算着更多边令诚这样的“中使”的力量。
这就像是过小年给灶王爷嘴上抹蜜吃,在她看来,一切为了达成目标,算不得丢人。
*
长安沉睡在一片月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