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李白的抱剑小童(173)

作者: 鸦瞳 阅读记录

潼关道易守难攻,以一敌百,又是入主西都长安的必经之地。

万万需要提前部署,不可再度错失。

东都失陷的消息传回京中。

李隆基终于从华清宫的享乐奢靡中清醒过来,连夜回到长安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安禄山质于京师的长子安庆宗,就连刚成婚的荣义郡主也被牵连赐死。

到此时,帝王终于才愿意在暴怒中睁开眼睛,重新审视他治下的大唐。

杨玉娘就知晓会有这一日。

趁着时局越发紧张,帝王正值用人却难以再信任蕃将之际,在旁吹起了枕头风:“三郎,妾总听闻这唐军里头最厉害的除过安禄山的东北三师,便只有河西、陇右两大节镇。何不如召集边军前来长安应援,叫他们二虎相争去?”

李隆基是有顾虑的。

西北军总兵力可达十四万八千人,与安禄山主力不相上下。但其中朔方、安西和北庭却不在哥舒翰控制之下。

他是怕有人心怀不轨,乱上加乱。

杨玉娘又道:“陛下当年重开天策府,便给了长宁郡主许多实权。既然信不过那些外人,不如就让长宁郡主立于各节度使之上,率军入关救驾如何?”

有天策府这个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的上下级关系在,各方互相盯着,也没人会明面上出头,公然违抗圣命。

李隆基越想越高兴,觉也不睡了,当即命人拟旨:“召长宁郡主李乐央入京,代天策上将一职,统陇右、河西、安西、朔方和北庭西北边军入京救驾,不得有误!”

帝王这回彻底安了心。

李乐央再是宗室女,终究不是姑母。

她成不了第二个太平。

……

七娘如愿接到圣旨,火速点兵与各节度使前往长安。

另一边,高仙芝与封常清退守潼关之后,火速重整旗鼓,在叛军大将崔乾祐夺下陕郡,攻往潼关时,早就严防死守,不给对方一点可趁之机。

潼关迟迟夺不下来,安禄山便停在了洛阳,命崔乾祐据守陕郡伺机而动。

李隆基听闻此事,将怒火都发在了封常清身上。

一道敕令发往潼关,封常清便从安西节度使变成了白身,辅佐高仙芝驻守潼关。

这一回,督军宦官边令诚早就被七娘常年的打点弄得迷糊了,并没有赶在这个当口添乱。

本来潼关交给这两位镇守,一时之间也不必太操心。

没成想,仅仅七日之后,宫中又发来一道敕令:“命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亲自坐镇潼关,统领各蕃军蕃将和城中残部,出击陕郡,击杀叛军据守于此的老弱残兵,活捉大将崔乾祐!”

高仙芝与封常清闻言骇然。

哥舒翰年前大病一场,已经算是半身不遂地躺在床榻上,如何统兵出击?

崔乾祐在陕郡也绝不是流言中的四千老弱病残。

陛下这是要将潼关拱手送人啊!

第78章 帝王马嵬驿之死!

潼关大营内。

大将哥舒翰忍着一身病痛坐起身, 仔细看过诏书的每一个字,顿时怒火攻心,涌上一口血来。

高仙芝和封常清慌忙上前, 一左一右将人搀扶住。

“快, 避开营中将士, 去请军医过来!”

哥舒翰缓过气来, 挥手将人拦住:“不必,老夫心中有数。二位领军多年,当知道临阵前倒了将军, 这可是兵家大忌。”

高仙芝叹息一声,算是勉强认同了哥舒翰的做法。

战况紧急, 圣人这道旨意压在潼关头上,哥舒翰便直接跟两人摊牌道:“二位应当也猜到了,圣人追加这道诏书,定是中书令杨国忠苦心积虑求来的。”

杨国忠这么做, 无非是怕了。

怕了哥舒翰名义上掌控的二十万大军,以及他背后韬光养晦多年的皇太子李亨。

高仙芝与封常清对视一眼,俱是苦笑:“陛下实在抬举潼关了,哪里能有所谓的二十万大军。”

洛阳和陕郡余部不过三万伤残病弱,余下就近赶来的各部蕃军, 也并非尽全力听由哥舒翰调遣的。

封常清也开口:“叛军远道而来,需要速攻;唐军据险防守, 重在坚守。无论是我军的二十万雄师, 还是陕郡的四千残兵, 不过都是烟雾弹迷惑敌方罢了。”

只是没想到, 陛下先晕了头。

二人说的隐晦,哥舒翰却接收到信号放心了。

于是又道:“杨国忠催促我早日出关, 无非是为了尽快击败崔乾祐所领叛军,解除潼关的威胁。那时候,他便能以我‘身弱体病,无法直捣范阳’为由,名正言顺地收回兵权。”

“此战无论胜或是败,杨贼都根本不关心。但我作为主将却不能明知前路是死,还带着全军去送死啊。”哥舒翰沉沉咳喘着,将喉间一口血强忍着咽了下去,以佩刀撑起沉重的身子,单膝跪在二人面前,“哥舒翰死到临头,但有一愿请求二位将军。”

不顾高仙芝二人搀扶,他抬首坚定道:“三日后,潼关整军,我亲领三万骑兵前往陕郡。届时,我会以大将之名,命尔等带大军分两路精锐骑,侧翼游击支援。”

“还请二位按兵不动,勿要伸出援手。待我试探出陕郡的圈套,你二人率军火速退回潼关,严防死守。”

“潼关道天险以据,就托付给你们了。”

……

天宝十一载六月初四。

帝王三道令牌的力压之下,哥舒翰挥泪开启潼关大门,率主力军出关。

铁骑踏破夏蝉的鸣声,似乎要超越它们这短短一夏的张扬热烈,为大唐帝国殉于绚烂之间。

六月初七,灵宝西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