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李白的抱剑小童(172)

作者: 鸦瞳 阅读记录

七娘谈及这些只觉得恼火,自言一句:“我大唐中朝被愚弄至此,哪里能避得开安史之乱!”

也难怪从前阿尔法会嘲笑她,还反过来愿意给她一点照拂,看她在历史的洪流中苦苦挣扎一丝缥缈的希望。

想大唐永久繁荣,着实是太难了。

李白没听清楚七娘的话,追问:“你说什么?”

七娘回神摇摇头,起身道:“没什么。我打算去找宁十四,师父您自己呆着玩吧。”

听七娘提起宁斐,李白登时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

他一把揪住徒弟,气嚷:“你都是个大姑娘了,成日里往宁十四郎那篱笆院子跑像什么话?我听贺监说,你前几日又半夜三更破门进人家寝屋了?!”

七娘缩了缩脖子。

托宁斐办的事,都是不能与人言明的部署。今日她也是想给岭南和弱水诸部去信,顺便叫宁十四给南诏和岭南四氏族发个通令。

安禄山若反,他们总能有个应援合围。

这事儿必不能直接跟李白、贺知章他们讲。好在七娘武技已经在李白之上,几招之间便像一条泥鳅,从李白手中遛了。

跑出厅门,女郎还特意回头灿笑着补了一句:“我们年轻人的私事,师父您就别管了。走啦!”

话落,人像劲爽的秋风一般席卷而过。

只留李白立在原处,唉声叹气一嗓子。

这女大不中留的,也不知小时候说“拐个入赘的耙耳朵”还作不作数!

*

入秋之后,北地天寒。

秦州牧监的战马送到之后,安禄山似乎并不在意牧草花费几何,甚至都没过问,便将马匹尽数收下。

等到治下统管马匹的厩使察觉不对劲上报安节帅,距离范阳起兵造反已经不足一月。

安禄山宽厚如山的身子坐在营帐内,眯眼思索半晌,笑道:“既是良驹,要求精细些也没什么,养着便是了。”

下头跪着的人出了一身冷汗:“节帅,朝中拨下来的牧草军饷怕是支撑不起……”

安禄山笑笑不吭声,身边的一员蕃将自然而然接替出声:“吾等接到诏书,此番带兵入中原是为营救圣人,诛杀杨贼。此乃国之大事,河北道父老安居此地多年,是时候该向朝廷表示衷心了。”

这话引起蕃将集团的连声赞同。

于是,秋声秋色中,河北道暗地里陷入一场无人可免的上税行动中,百姓逃脱不得,富户更是脱去半层皮。除此之外,还有安禄山血统背后的粟特商人主动加入,成为了强大的财政支持。

这些粟特人便是行走于大唐的“胡商”。

他们横跨西域到中原,甚至一度深入西突厥各部,成为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实际统治者。而粟特语也成为盛唐时候的国际语言。③

简而言之,安禄山不差钱。

十一月初九,清晨。

节度军整装完备,在安禄山带领下,敲响范阳城的鼙鼓,开启了西入中原攻下洛阳城的战术。

“清君侧,诛杨钊!”

这一口号顺着节度军口口相传,一直传到了长安。

骊山温泉行宫。

李隆基得知安禄山造反之事时,正与杨玉娘共浴于池中。雾气环绕之下,杨国忠俯身跪在帷幕外。

老皇帝一脸镇定如常:“可惜了,朕叫他入京相见,他称病不来。连安庆宗这个亲儿子与荣义郡主成婚也没露面,看来是铁了心要跟朕闹别扭。”

杨国忠跪伏在外头,听到陛下的用词眉头皱了皱,只一心想着如何为这逆贼定死罪。

遂道:“圣人,安禄山一人闹脾气也便罢了,此番裹挟着整个范阳节度军,私自来中原,可是造反啊。圣人安心,不出半月,臣便为您献上此反贼的首级!”

李隆基对杨国忠很是满意,点头道:“嗯,速胜。”

这对君臣一个比一个淡定,泰然和自大,似乎西入中原的只是一个村屯,而非十五万主力大军,外加驻守范阳、平卢、大同三镇的守备军。

群臣哗然。

张九龄不顾身体,连夜赶来跪在行宫外求见,却被李隆基派人强行送回长安去,连面都没见上。

许是张九龄临走前,一声振聋发聩的“陛下难道要叫我大唐气数亡于此吗”叫李隆基心中有些没底,这才召见了安西节度使封常清。

封常清来长安之前,就被高适引着和七娘见了一面。

七娘特意走了一趟安西,是顾及到八卦中的细节——

“洛阳失守,封常清退守潼关”。

安禄山在朝中舔狗一般的行为,一贯被陇右河西这些蕃将瞧不上,她怕封常清这次会因自大酿成东都惨剧。

这么多年了,封常清还是最听高仙芝的话,而高仙芝对七娘礼遇有加,背地里更是称赞数次。

因而,七娘这一趟没有白跑。

殿上,李隆基还在叭叭许诺着:“朕知道爱卿骁勇善战,便许你接替逆贼安禄山之位,兼任新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如何?那贼子已经带兵前往东都,你这就前去,先领了洛阳防御的要务!”

封常清被七娘这一提点,此刻无比清醒,跪地请辞新的节度使职务,只单单领下洛阳军防。

仓促之间,安西、北庭军他是召唤不得了。

封常清只能在关内就地募兵,与安禄山训练有素的虎狼之师相斗。

没多久,封常清的五万散装军,加上毕思琛、程千里的三万守备军,终究没有抵得过十五万正规军的暴力攻城。

东都失陷,洛阳城门大开,成为战火与掠夺的地狱。

而封常清咬牙带领余部西撤,在陕郡撞上了高仙芝。这两人默契依旧,一合计便将所余部众合二为一,一同撤往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