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花不完,根本花不完(180)

作者: 吃吃汤圆呀 阅读记录

终于春寒过去,第一场春雨滋润落入大地。

羊衫率领工人开着改良后的秧苗播种机,将早就发育完全的育苗苗种入大地,不过七天,它们的根系就深深扎到了大地里。

此时其他农场主正在发愁呢!

他们的玉米苗经历了发芽时干旱,抽条时受冻,好不容易挺过来的也病恹恹的。

显然今年要丰收难了。

就在这时有人往群里发了一张图片。

图片里是一片玉米地,上面的玉米精神矍铄,身上也没有冻伤的痕迹。

群里都羡慕疯了!

“这是谁家的玉米?长这么水灵?”

\"是啊,我家到现在还蔫不拉几呢,看着眼馋。\"

“是别的城市的?我们飞腾市今年都遭了难。”

发照片的人回复:“都别瞎猜了,这是花不完的玉米。”

群里安静了几秒钟,忽然爆发出大量留言:

“我记得他们当初没播种。”

“是啊,梨总怎么回事”

“真让我眼红!梨总,你得让兄弟取取经。”

梨歌就回复了几句:“感谢大家喜欢,我们采取了温室育苗再移栽的方式。”

群里再次沸反盈天:

“怪不得没有冻着!”

自家苗在地里受冻受旱的时候,花不完的苗木还在温室里呢!

温室多好,有统一光照和温度控制,还能统一浇水。

可是……

“我没看错吧?”

“一直以来只有家庭种植这种小打小闹才会育苗。”

“我没记错的话,梨总的农场20万亩地吧?”

大家谁不知道温室育苗好?但是对于农场来说这压根儿不可能做到。

就拿梨歌的20万亩地来说。

只要用大型玉米种植机器播下种子几天就能种完,但用人工一棵一棵挖坑种植?

不夸张的说,最后一亩地还没种完第一亩地的玉米已经结满玉米棒子了。

那那张图片又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花不完哗众取宠?

梨歌的回答仍旧很诚恳:“我们选用了不少人工,后期还从国外合作研究定制了能给玉米苗播种的大型机器,所以时限上还行。”

老板们的情绪再次被牵动:

能给玉米苗播种的机器!

那得多先进?

从梨歌发在群里的图看,作业宽度三十多米,一个来回就能播种几十亩!

“那机器多少钱啊?我回头也给自己厂里安排一个。”很快就有人眼馋。

“100万。”梨歌实在回答。

天哪100万!都赶上好多收成了!

谁愿意花那个钱啊?

有位黎老板的哥们灰溜溜在群里回复:“看来还是梨总财大气粗。玉米还没收成都先花了100万!”

“不止呢。”梨歌像是没看懂他的嘲讽,照样贴心回复,“还有2000万建了的阳光温室。”

2000万?

这不亚于在群里投下一个深水炸弹。

“额滴娘,怎么这么贵?”

“梨总你的阳光棚是黄金的?”有老总调侃。

“这一季玉米全卖了都没有这个价!”

还得是梨总,这花钱的魄力就与大家显出了差距。

“还有工人的费用,总之没少花钱。”

这时候仅有的那点酸涩都荡然无存,

就算自己也想发家致富,可扪心自问自己有哪个花钱的魄力吗?

别说未卜先知,就算是明确知道了阳光棚和提前育苗大有功效,

但大家谁有魄力安?

那玩意儿花老鼻子钱呢,就算花得起也不愿意花!

都宁愿赌一把,万一明年就不上冻了呢?

群里嚷嚷着想要安装的都不吱声了,

梨歌倒也没有落井下石。

她呼叫系统:“系统,系统,我能帮助这些公司建立他们自己的阳光棚吗?”

一家花2000万,想想都是美食。

“不可以。”系统的回答铁面无私。

可以,这很冰冷。

梨歌没办法了,只能盼望着以后自己能想办法绕过系统。

不过眼下她先有个大麻烦:

玉米眼看着又要长势良好了怎么办?

说也奇怪,花不完公司田地里的玉米就是长得壮。

梨歌隐约记得:“去年我们从飞腾农场手里接手时,那玉米没这么壮啊?”

怎么她就这么自带神农光环?

“当然。您才发现啊梨总。”羊衫很自豪,“是我们的筛选种子系统和幼苗拾取设备立大功!”

原来人工肉眼识别只能看到表面的虫眼,而机器能根据重量、密度判断里面有无害虫。

在种植环节就先筛选掉了坏种。

再说幼苗拾取系统筛选掉了弱苗,种在地里的全部是壮苗,这样一来虽然种的晚了些,但密度增产幅度达20%左右!

“增收又是显而易见的!”羊衫眉飞色舞。

梨歌眼前一黑。

“还有,我们再育苗阶段就能直接下药,再说那耗费巨大的阳光房立大功,温度太高不利于一些常见低温病菌的繁殖。”

“对了,您还记得当初职工投诉说我们玉米苗矮了,但矮了是好事,保证全身营养供给。”

“还能少浇一次水,别小瞧这一次水,一亩地的成本就是10元,20万亩地,就足足节约了200万。”

大型移栽设备减少了工人数量,再加上以上措施每亩可增产20%,我们的玉米丰收指日可待!

梨歌掐了自己人中一把。

这可怎么是好?

她简直要疯了。

一开始推广系统所花费的钱眼看着在后期都会一样不少收回来,这让她如何是好?

梨歌掐着自己的虎口才清醒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