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不完,根本花不完(201)
这位保洁阿姨可是纯体力劳动者!
“我不是歧视,纯粹是……她能应付工作要求吗?”
文文不信。
“那没什么难的。”梨歌很笃定,“接下来这个乡村艺术项目需要这位新员工的配合,说不定她能做出一番成绩。”
梨总发话,大家都只能就此作罢。
不过员工都坚信这位保洁阿姨一定不是一名普通的保洁。
一定有特别的过人之处!
当初梨总把她们从人海中选拔出来就是看重了她们每个人特有的闪光点。
毛芳第一次上班简直要紧张死了。
她一个劲搓着手,头都不知道往哪里抬,最后还是文文给她搬了一把椅子招呼她坐下,她才从容了些。
半天才不好意思说:“大家好,我是毛芳,以后公司的保洁卫生都包在我身上了。”
大家惊讶:不是新员工吗?
怎么是保洁?
如果是招保洁那大家倒不太惊讶了。毛芳本来就是大厦保洁,说明她的业务能力不差,来花不完公司做保洁也是术业有专攻。
可梨歌开口了:“毛芳负责公司的保洁业务,但目前也要负责村庄艺术计划。”
这种安排对花不完的员工倒不算新鲜,大家基本都是在公司有一个职务,每次有新项目就负责新项目,身兼两职。
可是保洁阿姨,做新项目……
这能成功吗?
虽然碍于梨总的威严没有反对,但大家心里都在嘀咕。
日子还长着呢,且拭目以待吧。
第二步就是请村庄配合。
毛芳阿姨的老家在黄土高原深处,狭小单薄的一个小村庄,
受自然环境限制并种不出太多作物。千百年来村民种植大麦和高粱,延续着务农的生活。
也就政府修了路、通了水电,要不几千年会一直这么贫穷下去。
好在毛芳的丈夫是村里的支书,在她说服丈夫后,钱支书把村民们召集起来宣布:
“最近有一个活动,要在村里建造一个美术馆。”
“我们建造美术馆?”
“那是个啥?小学里学过美术,但美术馆是个啥?”
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美术馆。
有人读过书,有人进城打过工,在城市里生活过。
但他们对于大城市也就是看看风景、在标志性建筑拍拍照,再就是逛逛商场繁华步行街,
但对博物馆和图书馆都是敬而远之。
钱支书拿出梨歌早发给自己的图片:“这是美术馆,城里有个是公司愿意给我们村建一个美术馆,免费。”
村民凑过来看了看图片:
是一个宽敞的礼堂,内里窗户宽敞,玻璃明亮,有椅子,墙面上还挂着各种画。
“原来这就是美术馆。”
“城里人真是洋把式,不就大号的教室吗?”
“好啊,冬月天我们正好躲进里面烤火。”
“不是烤火的!”钱支书忙喝住肆无忌惮的村民,“美术馆禁火。”
毛芳愁眉苦脸将丈夫的成果告诉了梨歌:“梨总,村里人都不太懂……”
别说她了,就是员工都在犯嘀咕:这真的能行吗?
要不还是文文的老家吧?至少那里的村民都知道美术馆是什么。
可是梨歌大手一挥:“没关系,公司组织村民游玩国内外的美术馆。”
“全村人都去?”毛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啊全村人都去。”
怎么可以?一个村怎么也得上百人,几百人去一趟大城市去国外,算下来得几百万?
这回别说毛芳了,就是花不完员工都开始反对。
“我们好端端的农业企业,为什么投资艺术?”
“投资艺术也行,给他们建一个美术馆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要带村民去看美术馆?”
“就算组织他们看美术馆,送他们到省会,到京城不行吗?我们自己的艺术不够看吗?”
大家七嘴八舌,对这件事没一个赞同的。
面对一片反对,梨歌开口了:
“当时我带大家去荷兰不是也有很多反对意见吗?可是在荷兰我们参观了先进农业经验。给公司后续发展提供了不少经验,注入了新鲜血液。”
员工们哑口无言,梨总说得没毛病。
荷兰的先进农业给了员工们很多启发,这不假。
于是这件事就此通过。
花不完要带村民们出国啦!
村民都懵逼了:“是不是要卖我们?”
不过有钱支书打包票:“大家相信我。”
村民们虽然没见过梨歌,但对钱支书还是很信任的。
光是护照和签证就办了好久,终于村民们被梨歌带着飞往了欧洲艺术之都。
飘着斜雨的欧式建筑、宏伟的博物馆、随时可进的美术馆,对村民来说这些都是从未见过的场景。
第102章 村民和艺术
好消息:村民被带到了艺术殿堂。
坏消息:看不懂。
面对各类油画和各种行为艺术和奇怪的艺术装置, 村民们大摇其头:“这都作撒咧?”
观看阿不拉莫维奇大名鼎鼎的《韵律0》时大为震惊:“这闺女是个二杆子?”
陪同的苏笑扶额,还要耐着性子给老人们讲解:“这是一次行为艺术,艺术家给观众提供72件东西, 观众可以用这些对她做出任何举动。”
对此村民们发出淳朴的赞叹:“叶子麻。”
这样观看并没有太大效果,苏笑便给他们讲解一二:“这是想看看人在没有外界限制的情况下会选择作恶还是做善。”
但是这并没有起太大的作用。
村民们纷纷摇头:“吃饱了撑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