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台归鸾(重生)(226)
“哦?那病得可严重?请医士过来看了吗?”郑嘉面带关切地问道。
“请了,正喝着汤药呢,只是这两天正是病气往外发散的时候,估计过几天便能痊愈。”青黛回答地滴水不漏。
“教您白跑这一趟,我家姑娘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说是待她病好后,定亲自上门致歉。”
郑嘉言谈亦是大方得体。
“这是哪里的话,我不过是闲来无事路过这处庄子,又听说你家姑娘近日来了庄子上散心,便想着过来同她说说话。既然她病了,那就好好休养,以后有的是机会,教她别放在心上,我先回去了,等有空再来看她。”
目送着来人上了马车,青黛在门外一直远远看着,直到马车渐渐驶出了视线,这才转身回去。
姑娘这出去也将近半月了,她在想要不要叫她回来,若是隔三差五便有人上门探望,她们三个可就应付不来了,总不能一直躲着不见人。
而坐在马车上的郑嘉却是有些若有所思。
与她预想的一样,姜澂鱼没见她。
方才她瞧着姜澂鱼身边那位婢女说话从容有度,面上也并未见慌乱之色,可有一点却令人起疑。
那位婢女作为姜澂鱼的贴身女婢,虽然她用方巾遮面,可既然姜澂鱼染了风寒,作为与她朝夕相处的人,自己在她身上竟未闻到一丝药味。
来之前,郑嘉心里便隐隐有一个猜测。
若是方才昌平公主执意要进内室,在里面看到的,会是谁呢?
会是她吗?
郑嘉苦笑一声,怅然若失。
她这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回家,她母亲李氏见了自是要问两句。
“这是怎么了?刚到家怎得就这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李氏关切地问道。
“阿娘。”
郑嘉伸出手臂搂住李氏的腰,把头埋进她的怀里。
过了半晌,才听她闷闷地开口问道:
“是不是再深情的男子,也不会一辈子只守着一个人啊?”
李氏哪会不知道女儿的心思,听她这么问,猜测她今日定是看到了什么,于是便拍了拍女儿的背,安慰道:
“世间男子大差不差,能为亡妻守个三年五载的,就算是极重情义之人了。儿啊,你与其去追求那些随时都能变的情意,不如切实际一点。品貌才学、家世门第,这些才是靠得住的东西。你要是想着从男子身上希求什么从一而终的爱,那你终究是要失望的啊。”
闻言,一行清泪沿着郑嘉的鼻翼滑落到唇角。
或许婚姻就如同这滴泪,不管外表瞧着多么晶莹剔透,可只有自己知道内里的咸涩。
“阿娘,婚姻之事,你帮我物色吧。要长得好的,家世好的,品行好的。”
她顿了顿,声音似乎也沾染上了潮湿的泪意,显得苦涩而怅然。
“其他的,我不会再奢望了。”
腊月初一,朔朝。
近来,陆廷渊可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就连积日的头疾都好了不少。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世间再没有比这更畅快的了。
只是可怜了那些大臣们,像姜绍这些宅邸离皇城近的,平日上朝自是方便,可来城外这处温泉山庄那真算得上是长途跋涉了,不得以便只能半夜里爬起来穿戴好,披星戴月地往这边赶。
姜澂鱼也起了个大早。这两日阳光正好,而且今日是腊月初一,进了腊月,东边天天有大集市,热闹极了,她便想着带阿辞出去逛逛。
陆廷渊不放心,“等散朝后我同你们一起去,这样我也放心些。”
姜澂鱼正在给迷迷糊糊刚起床的陆辞换衣服,闻言便睨他一眼。
“你散朝又不知道早晚,若是去晚了,摊贩们早就都收摊了。”
还有一点是出于她自己的私心,今日那么多大臣都来山庄上朝,她不想躲躲藏藏在后院里,总觉得有些别扭,还不如出去逛逛呢。
陆辞眯着眼睛,任由姜澂鱼给他穿着衣服,不过耳朵倒是没闲着,含混道:
“我和阿娘先去,爹爹下朝后再来找我们不是正好吗?”
陆廷渊点了点他的额头,笑骂道:“你们母子俩倒是一条心。”
眼见着早朝的时辰马上到了,陆廷渊只得同意让她俩先去,暗地里又指派了好些暗卫跟着,并约定好一下朝便去寻她们。
集市上人多眼杂,姜澂鱼便作寻常妇人打扮,穿了件素色袄子,又披了件雪色狐裘,头发只用一根木钗簪了,怕遇见熟人,又带上帷帽,如此打扮一通,这才放心地带着阿辞出了门去。
早朝结束时,时辰尚早,倒是比他预想得要快。
考虑到大臣们早起往山庄赶路,应是没空用早膳,因此,姜澂鱼昨日便吩咐厨房一早备好了早膳饭食,供大臣们散朝后暂且充饥。
陆廷渊当然不会反对。
事情是老婆帮忙想的,活是下人干的,他什么都没做,大臣们跪地直呼皇恩浩荡,对着他好一番歌功颂德,他端坐上位坦然接受,赢获功德与美名。
有女主人帮忙操持内务就是好啊!
下朝后,大臣们继续留在前厅用早膳,陆廷渊则匆匆回后院换了衣服,从后门离开前往集市,去寻姜澂鱼母子二人。
姜澂鱼她们出发晚,又是坐的马车,她们前脚刚到不久,后脚陆廷渊就寻过来了。
陆廷渊看向赖在姜澂鱼怀里的陆辞,义正严词告诫道:
“陆辞,你已经不是三岁小孩了,一直抱着你,娘亲会累,知不知道?快下来。”
陆辞撇撇嘴,但也知道父皇说得对,只能通情达理地对姜澂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