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给康熙当弟弟的那些年(236)

作者: 醉酒花间 阅读记录

他们天天好好学习,学的时候只想偷懒出去玩,薛先生天天好好学习,年纪轻轻就熟读四书五经还中了秀才。

别看秀才不起眼,十二三岁就考中秀才的怎么着也能一句神童。如果薛先生愿意继续考,没准儿还能出一个十几岁的举人。

但是吧,人和人真的不一样。

神童的想法他们普通人不明白,年轻的薛先生对读经入仕不感兴趣,又去寻访名师精研学问,学着学着感觉四书五经里都没有经世致用之道,于是就转向天文历算研究自然科学去了。

寻常人学一辈子都学不透的东西,人家年纪轻轻就觉得能一眼看到头,中途止损方向换的干脆利落。

中途换方向就换吧,正常来说总得有个适应期,但是他没有,先跟人学华夏的传统历算,然后又去学传教士的西洋历算,博闻强记虚心求学,学历算的时候顺便还把人家的语言给学了。

西方的语言那么多,人家不说每个都精通,至少听见传教士用母语说话都能说回上两句。

钦天监和传教士的合作众多,不是每个人都能和传教士无障碍交流,一般有需要翻译的时候往往都是他们这位薛先生出马。

薛凤祚被两位阿哥夸的不好意思,他不觉得他有多厉害,只是什么都想学,学了又都想学通,不知不觉就学了那么多东西,“臣听闻黄河去年又遭了灾,不少百姓沦为游民,若是可以的话,臣还想去河水泛滥的地方看看。”

他对治水也略有涉猎,治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河漕利弊都要考察,黄河决堤影响的不只沿岸的百姓,若是治理不当,只怕后果会更加严重。

他倒不是对如今治理河道的官员有意见,只是想过去看看,苦点累点也没关系,他辛苦学了那么多本事,总得派上用场。

隆禧:!!!

常宁:!!!

这人还有多少惊喜是他们不知道的?

作者有话要说:隆禧&a;常宁:心疼的抱住废物的自己jpg

第110章 第 110 章

薛凤祚是山东人,年轻时也曾想过通过读书科考来进入官场,他考上秀才后没有继续进科场,而是去保定府和理学大家鹿继善和孙奇逢学习陆王心学。

当时天下还是大明的天下,鹿继善、孙奇逢和东林党关系密切,朝中阉党对东林党的迫害没有停过,东林党人自然也要反抗。

薛凤祚和他们相处久了,觉得几位老师还有那些前辈们心中有家国天下,但是换句话说,他们也都有愤世嫉俗的一面,空谈心性却不肯打破桎梏,明知道党争是朝廷走下坡路的原因,还依旧只顾勾心斗角,不肯分出眼神看看大明的江山已经破败到什么程度。

对读书人而言,名声大过天,可是过于看重名声只会反受其害。

他不知道那些前辈们是装傻还是真傻,只知道那样的生活不适合他,如果继续跟着前辈们读书,他怕他将来也会变成那样的人。

满口仁义道德,遇到事情只知道说这事怪谁怪谁,要怪的都是阉党权宦,皇帝没有任何错处,只是被身边的阉人蒙蔽了眼睛,只要他们能重返朝堂,必能使天下重返太平。

不过短短几十年,太平没有等到,只等到天下大乱,江山易主。

薛凤祚已经五十多了,不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见过前朝末年的乱象,也见过满人入关时的残暴,原以为世道就要这么继续乱下去,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情况一天天变好。

隆禧揉揉脸,已经不想问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为什么比人和狗都大了,人才就要去他们该去的地方,如果这位薛先生真的有那么大本事,留在钦天监真的屈才。

他也不是什么魔鬼,河道总督的衙门在山东,一时半会儿回不来,朝中懂水利的也不少,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

两个阿哥被打击的不要不要的,好在俩人心都大,一觉醒来还是那个精神小伙儿。

他们要搞的东西说简单不简单,说难也不难,不用专业人才帮忙,他们自己摸索着也能大差不差弄出来。

世上没有什么生而知之,凭空弄出来太多东西只会让别人大喊“呔!妖怪!”,会出错才正常。

两位阿哥心累的去乾清宫见他们家三哥,说完正事之后还忍不住小声嘟囔,觉得应该趁现在南边兵荒马乱的赶紧招揽有才之人,只发招贤令远远不够,招贤令才能招来多少人,没准儿还不如底下人举荐的多。

读书人的朋友圈广泛,王夫之、顾炎武那些人肯定不会过来,但是他们的子孙学生不一定。

据说薛先生和江苏的历算名家王锡阐并称为“南王北薛”,俩人在文人圈的名气都可大了。

那位王先生比其他人还要奇怪,他不收学生也没有儿子,写文着书都用篆字,好多人都不认识他写的是什么,好像故意不想把他的学问流传给后人。

连顾炎武都说“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可见他的学问是真的很厉害。

他们也不是想干涉政事,就是舍不得好好的东西失传掉。

喜欢往家里扒拉东西大概是每个天朝人血脉中自带的属性,就像巨龙喜欢金币一样,别管东西重不重要,先扒拉回来再说。

两个小的说着说着就扯到一边儿,看乾清宫有大臣们来来往往,没一会儿就跑回阿哥所继续折腾。

康熙扶额摇头,又挑了几个老成稳重的侍卫过去盯着才算作罢。

他不怕那两个小祖宗折腾,只怕他们玩起来不管不顾伤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