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争霸的日子[基建](152)
一个失了右腿的老者,抱着一件小小的血衣哭泣。整个田庄到处泼洒着成堆的血迹,散落狼藉。
偌大的庄子,听不见鸡鸣犬吠,唯有老者低不可闻的哭声。
“这两年,风雨不调,粮食长得不好,老百姓都在饿肚子。中原不好过,塞外更不好过。那些胡人饿狠了,像是濒死的狼,冲到幽州抢粮。可是幽州百姓也没有余粮啊,到处都在闹饥荒,大家都勒着裤腰带饿肚子,勉强活着,哪有食物给胡人抢?胡人抢不到吃的,就开始吃人。”
裨将望着老者,面露不忍,“一开始,胡人也只是为了活着。可到了后来,他们吃人竟吃上了瘾。就算幽州南部的几个郡有粮仓,他们也还是要吃人。”
“这个庄子……就和别的庄子一样。胡人进来就咬,生吃活人,把能吃的全都吃了,又把能储存的,轻便的粟米带回去。”
“这个老人因为太过瘦弱,又被胡人嫌弃肉太柴,这才活了下来……他失去了一条腿,失去了他仅有的孙儿……他是唯一的幸存者。”
袁绍听着裨将的话,狠狠闭上眼。
“主公。”裨将话音微颤,缓缓走到袁绍身前,单膝着地,“主公,末将请战。不能……不能再放任胡人入境劫掠了。”
袁绍睁开眼,漆黑无波、森冷幽暗的瞳中,似有一丝微不可查的水光:
“……死战。”
“末将遵令!”
……
新历五年(公元202年)冬,这一年的温度比往常更冷,仿佛永无止境的大雪覆盖了官道。茫茫无际的白将一切掩盖得模糊不清,似乎连未来也一并填埋。
刘昀坐在帐中,查看地势图。
“依据情报,除了最先因为荒灾而南下劫掠的那几批胡人,剩下的行动,皆是受人指使,有图谋、有计划地骚扰大汉边境。这背后指使之人,心思缜密,即便因为我军拥有火器,不敢逼近太原,雁门关之外,却还是他们来去自如的猎场。”
“匈奴也好,羯人也好,这些马背上的部落,总是来时如入无人之境,去时烟尘漫天找不着人。他们没有固定居所,到处迁徙,抢了就跑,打不过也跑。我们无法剿灭他们的据地,也很难除掉他们的首领。”荀攸拿起朱笔,在十三州地图的外围落下数个红圈。
“匈奴、鲜卑、羯、羌、氐、乌桓……这些族群,都多多少少有参与。每个族群都有数十支乃至上百支部落,每个部落都有一个首领。哪个首领——或者哪些首领是‘擒贼先擒王’中的那个‘王’,需得谨慎分辨,避免打草惊蛇。”
“无妨。”不久前应召入伙,刚刚成年的诸葛亮拿起炭笔在地图的东面画了个三角,“既然不知道蛇在哪个洞,那就引蛇出洞。”
……
密谈过后,刘昀离开营帐,迎面碰上太原郡的门下督官,董昭。
“明公。”董昭行了个完整的礼节,一揖到底,“臣欲进谏。”
九年前,董昭离开袁绍,在前往长安的途中被张扬截下,自此做了张扬帐下的一名郡官。
并州归降后,张扬帐下的官员都改认陈国为主,在对抗胡人的行动中提供了许多帮助。
刘昀认得董昭,见他拦下自己,还行此大礼,当即扶了一把。
“公仁但说无妨。”
“海内鼎沸,胡人作乱,上至士人,下至黔首,皆惶惶不安。”董昭没有起身,坚持将礼行完,这才抬起头,目光炯炯地看着刘昀,
“臣,恳请主公,顺应天命,登阶称帝。”
刘昀扶着董昭的手,微微一顿。
棉服等物
刘昀怎么也没想到, 董昭竟然会在这个时候劝自己称帝。
想到史书上的董昭也是劝曹操称公的第一人,刘昀的心情颇有些微妙。
他很快便整理了心情,反问对方:“何以称帝?”
“安抚民心、凝聚华夏, 此为其一。”董昭不慌不忙地应答, 铿锵有力,“名正言顺、统御各部,此为其二。”
说完,董昭顿了一顿, 往长安的方向拱了拱手,“平息纷争、兴复汉室,此为其三。告慰先帝、鼓舞众臣,此为其四。”
越是阐述, 董昭的语气便愈加激昂,“现今, 殿下统御九大州,已成霸主之势。此时正是称帝的最佳良机。”
刘昀淡声道:“我父尚在, 岂有父在而立子的道理?”
“先帝夭亡,未留子嗣。殿下称帝,便可继任顺帝之大宗。”
大宗优先于小宗, 若继承大位,刘韵先是大宗皇帝, 其次才是陈王之子。
董昭此人亦颇为圆滑,知道前两任皇帝不靠谱,便略过桓帝灵帝,往相对开明的汉顺帝身上引。
但是这种细节拉满的追捧并不能取悦刘韵。
“公仁之意, 我已知晓。如今天下未定,胡族为患, 一切当以御敌为主。”
这便是委婉地推拒了。
董昭闻言,没有再做纠缠,行了一礼,缓缓退下。
他倒没有什么失望疑惑的情绪,毕竟这个时代的人讲究仪礼与谦逊,就连让位这件小事都能做到“三让三却”,更不用说称帝这种大事。
董昭以为刘昀就是按照惯例,谦逊地退让一下,他并不知道,刘昀是真的对称帝没什么想法。
但他也明白,社会体制并非一朝一夕便可推翻。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这个世界的科技进程得到加速,但如今的生产力并未发生翻天覆地的跳跃,没有办法执行太过超前的政体。
凭借他这些年的表现,加上捣鼓出的东西,如果不称帝,反而容易招致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