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争霸的日子[基建](159)
这个奖励,看起来既美好,又有点可怕的样子。
刘昀无声吐槽了一番,老老实实地松了口气。
还好,不是什么二选一的难题。他很怀念现代的生活,但是又舍不得这个世界的家人和研究成果。图书馆的这个奖励,倒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能在这个世界寿终正寝,去现代多活一世……以后便能看更多的书,接触更多有趣的知识了吧。
卷了多年,原本已有些索然的刘昀再次打起精神。
路还很长,统一中原的小目标已经达成,接下来就从“旧制改革”这方面开始努力吧。
番外①
东汉被外戚、宦官轮流掌权的局面荼毒, 不仅造成了两次大规模的党锢之祸,甚至还出现“年幼的皇帝被随意毒死”的恶性事件。
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二十余岁,除了医疗水平受限, 和东汉这“外戚、宦官作乱”“妄行废立”的乱象不无关系。
即便刘昀是靠自己的能力登上皇位, 从未仰赖过宦官之势,一些大臣还是对过往的教训忧心忡忡。
“陛下,梁、阎之祸,不可不防。”
这是在忧心刘昀的舅家谢源过于势大, 想让刘昀牵制舅家势力。
刘昀倒是能理解这些大臣的担忧。毕竟,谢家父女三人都是新朝的功臣,而且各个手握兵权,有翻天覆地之势。
何况刘昀还在登基的时候, 破格封谢源为“公”,赐九锡, 封谢氏兄妹为彻侯,这可是至高的礼遇。
要知道, “公”是周朝的爵位,在侯爵之上,自秦汉以来, “公”这个爵位已经从功爵中除名。能够破例封“公”,谢氏一家, 可谓是简在帝心。
而“谢源之女与孙坚之女双双被封为侯爵”这件事也在朝中掀起了波澜。除了西汉初年那几位,已经有许多年没有女子被封侯了。
因为新任帝王威望素着,且谢氏、孙氏满门皆有大功,封公封侯一事无人能够阻拦。
但明面上无法劝阻, 背地里却不免担心谢氏一门势大,再现往日外戚专政的危局。
递给刘昀的奏章堆满了整个书案。然而, 即便刘昀理解大臣的忧虑,他也一点都不想看这些大同小异的奏文。
他将奏章全部压着,连夜抄写了一份《论历朝政治制度的优劣》,丢给议事厅的大臣。
制衡权柄、改革官制的压力,就这么转嫁到各位亲信大臣的肩上。
太常陈群本就为了登基大典一事忙得不可开交,听闻陛下又甩了活儿下来,登时眼前一黑。
任劳任怨地接过封签,在看完秘密文件的内容后,陈群顾不上更衣休息,当即抱着册子,入殿求见。
“陛下派人递送这封文册……莫非认为臣上回提出的‘中正制’不妥?”
刘昀安抚道:“表兄误会了,‘九品中正制’确实适合于目前的朝廷,只是这个制度可安稳一时半刻,却不可维系千秋百载。”
作为察举制的延续与改良,“九品中正”承前启后,对当时的朝廷有着积极正面的作用。
如果不是后来国祚被司马家所窃,“九品中正制”沦为世家为自身谋取权力,垄断官位的工具,中正选官法的评价不至于那么低。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彻底暴露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1]。’若将‘评品’的资格交给一人,焉知不会出现‘私我’、‘畏我’之事?”
刘昀引用了邹忌的名句,准备表达了自己心中的隐忧。
陈群自然也听懂了言外之意:“若加大监察力度……”
“指标而不治本。”
刘昀缓缓摇头。他和他们这一代朝臣在的时候那还好说,等他们不在了,权势交替,到时候,恐怕连天工阁的机密都无法掌握在皇帝手中,又何况是下方的选拔制度?
不过是又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2]”的残局罢了。
见陈群欲言又止,刘昀示意他坐在自己的身边,从后方书架的暗格中取出一张卷轴。
“打开看看。”
陈群早先已在刘昀房中见过类似的纸质卷轴,知道它的打开方式。
当陈群动作轻缓地展开画卷,映入眼中的是一张详细而直观的官制结构图。
“这是——”陈群蓦然睁大眼,露出少有的惊异之色。
“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3]。”刘昀没有卖关子,直接念出这张卷轴的真实身份。
哪怕还未看完所有的介绍,只短暂的一瞥,便已在陈群心中激起了些许波澜,“陛下,这是从何处所得?”
“来自一位神秘高人。”@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森*晚*整*理城
准确来说,是几个朝代的积淀。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份‘科举制简章’,表兄姑且一观。”
“科举?”陈群不解其意,只能通过字面意思猜测。
汉朝其实也有考试,所有经过察举制被举荐的人才,都要参加朝廷定下的策问。
但是,汉朝的考试基本只是走个形式,并不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除了察举制、征辟制以外,剩下的便是赀选(花钱买),任子(凭借亲属关系上位)这种走在灰色边缘,和本人才干无关的手段,俗称开后门。
可相对正规的察举制也好,走后门也罢,汉朝的这些择才方式都存在局限性——那些没有背景,没有门路,出生普通的人才,很难找到机会。
多年以来的相处,让陈群对刘昀的用人理念与脾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认真看完简章,指出其中的难点:“此法若要推行,不可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