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未来男友的马甲种田(180)
按照这个比重计算,一亩杜仲林提取出来的杜仲胶恐怕还不够做几双鞋子的,更不用说做轮胎、胶圈和其它东西了。
辛辛苦苦地淘洗、提炼半天,最后只为做几双鞋底?这是谢虞琛没法接受的。
上午水车成功运作带来的喜悦很快被杜仲胶的低得要命的提取效率给冲刷殆尽。见谢虞琛神色凝重,几个守着实验室的助手急忙问道:“可是有什么问题吗?”
谢虞琛叹了口气,解释道:“现在这个办法提取出来的杜仲胶量太少,效率也低,许多胶丝都被水冲走了。”
“啊?”众人大惊:“这可如何是好!”
谢虞琛有些烦躁地捏了捏眉心,“事到如今,只能拿一点火碱过来试试了。”
谢虞琛嘱咐了他们一句“一定要注意安全”后,随行的人便赶紧跑去取火碱。
实验室里只留下谢虞琛一个人,双手撑在桌子上,皱着眉思索还能用什么办法来减少胶质的流失。
第 85 章
将火碱取回来后, 谢虞琛就把发酵好的杜仲叶倒了一部分进去。做完这些,他简单吩咐了其余人几句,然后便起身出了实验室门。
谢虞琛身边的几个小吏跟着他泡在实验室这么些天, 也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谢虞琛所做的这一切, 都是为了将叶片中间的白丝给提炼出来。
其中一人看着瓶中的杜仲碎片随着搅拌在火碱液中起伏, 犹犹豫豫地向同伴提议道:“要不要试试把碱液放在火上加热?”
“可谢郎没吩咐我们要加热。”
“可谢郎也没说不行。他那天还鼓励咱们要大胆尝试呢。”
“要不试试?万一可行呢?”
见几人观点向左,场面一度陷入僵持。最开始提议用高温加热的那人一咬牙一跺脚, 自己从原有的溶液中取了一半出来, 在旁边架起一个小炉,一边加热,一边搅拌。
谢虞琛进门就看到实验室里多了一个小火炉。屋里的人也泾渭分明地分成两拨,一半围着他走之前放进碱液里的杜仲叶,另一边则在新出现的那个小火炉旁边。
“嗯?”谢虞琛凑近去看了一眼炉子上的器皿, 对旁边用木棍搅拌碱液的年轻人问道:“怎么想起加热碱液了?”
感觉谢虞琛好像不反感自己的自作主张, 男人鼓起勇气解释道:“下官之前在染坊, 见过里面的匠人制作靛青色的染料染布。他们把兰草放在水里煮, 过了一阵儿之后,草里的蓝色便融到了水里……”
“下官便想着, 胶丝是不是和制取染料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从叶子里往出提炼东西,便取了一部分杜仲叶加热。”
听完男人的解释,谢虞琛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好像是有点道理哦。
“既然如此, 那你便试试吧。若是成了,我就替你去问关大人要一份赏赐去。”
“多谢郎君!”男人放下手里的木棍, 兴奋地开口。
“做你的事去吧。”谢虞琛吩咐了一句,又将目光转向其余众人, 强调道:“在实验室里,你们不必把我当成你们的上司,不管谁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大胆尝试。”
不管心里是不是这么想的,但表面上众人都连连称是,表示自己明白谢虞琛的意思。
过了大约一个时辰,浸煮杜仲叶的那个小吏兴冲冲地跑过来,一脸激动地冲着屋外喊道:“成了!成了!加热碱液真的管用!”
不只是谢虞琛,实验室的所有人听到男人的喊话后,都立马放下自己手中的活计,跑到了炉子旁边。
经过流水反复的冲洗,胶丝逐渐被提炼出来,然后就是干燥和称重。
被十来双眼睛直直地盯着自己手中的称杆,周乔有些紧张地吞了吞口水,一点一点移动着木杆另一边的秤锤,直到两边保持平衡。
“有多重?”旁边的人着急地问道。
“差一点半两。”男人手里捧着装着杜仲胶的铜盘,递到谢虞琛面前。他神情喜悦,但动作却是小心翼翼的。
因为制取的方法简陋,所以提炼出来的杜仲胶还带着一点褐色的杂质,但这已经不影响后续杜仲胶的使用了。
谢虞琛大致估算了一下这点成品和原料的比例,发现经过杜仲叶经过火碱溶液高温浸煮后,提取的效率确实有显着变高。
之后大规模提炼杜仲胶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先把杜仲叶堆到发酵池中发酵完毕,然后再将其放到火碱溶液中进行高温浸煮。这样一来,便能有效地减少胶丝被浪费。
而且先经过一道发酵的流程再浸泡碱液,对于火碱的需求量只有碱浸法的十分之一不到。即使将这部分的碱液排放出去,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
废弃的溶液谢虞琛想想办法,说不定还能进行回收,二次利用什么的。
现在大致的方法是有了。但具体的操作,比如火碱溶液的配比、浸煮的时间、水的温度等等,这些还是要再经过试验,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将来开始生产杜仲胶的时候,匠人们也好有一个操作标准。
谢虞琛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众人,让大家之后的几天时间就按照这个方法进行更加细致的实验。至于今天嘛……
“大家今天就先休息一日吧。连着在这儿熬了几天,想必都累了,今天早点回去,好好睡上一觉。”谢虞琛笑着说道。
这段时间,众人确实是实打实地在实验室连着泡了几日,不管是精神还是身体都已经十分疲倦。但此刻人们都沉浸在了实验成功的喜悦中,哪里愿意听谢虞琛的话回家休息。
况且就在几分钟前,他们亲眼看到自己的同僚做出了成绩。其他人现在都恨不得立马扎进实验室再做几场实验,于是都纷纷开口道:“谢郎和几位郎君们先回去罢!我这儿还有没做完的实验呢,等我做完了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