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这个红楼不一般(124)+番外

作者: 羽淼 阅读记录

如今园子里进了那么多姑娘,宝玉只觉得身上的痛都忘记了,贾政勒令他读的书也不管了,日日只在园子里厮混,乐不思蜀的模样王夫人看了都只能叹气。

到了十一月,户部尚书第三次向上乞骸骨,圣上准其告老归乡,又酌令林海为户部尚书、太子太傅兼东阁大学士。

林海已四十有八,他入阁的时间算不得早,却是握有尚书权柄最年轻的辅臣,一时间风头无俩。

黛玉已年过十三,早已到了该说亲的年纪。本就是一家有女百家求,更何况她还有一位位高权重父亲。一时之间总有人来打听,便是王夫人在外头赴宴时也被问过几次。

涂氏素来畏寒,进了冬月之后她便鲜少出门走动了,可为了此事还是频频约贾敏出门,生怕她看好的儿媳被人抢了去。

贾敏心中也十分为难。

她与涂氏交好不假,可也不会因为这份情谊轻易许出黛玉的终身。

其实这几年黛玉与乔凌相处的时间并不算少,贾敏私底下拐着弯问过黛玉,可她不知是真没开窍还是对乔凌没什么别的想法,每次都略了过去。

涂氏这次来府时,恰巧遇到黛玉在内院辟出来的校场上练习射箭。她这两年在骑射上下了一番功夫,也跟着连翘她们二人学些基本的强身之术,倒也勉强能拉开半石弓了。

只日常练习是不敢用这般重的,不然一双手没多久便要废掉。

涂氏看着在寒风中依旧百发百中的黛玉,语带惊讶向贾敏道:“我家凌哥儿说玉儿怕是能百步穿杨,我还不信,只当他是没脑地吹嘘。今日看来,竟真是所言非虚。”

贾敏笑了起来,语气中明显带着几分得意:“她自小投壶就显出天分来,再加上性子便是如此,只要自己喜欢的事从不怕辛苦。”

涂氏又夸了黛玉几句,只问贾敏:“敏姐姐,那件事你想得如何了?”

贾敏面上露出一丝苦笑:“前几日我便与我家老爷提过,只他想多留玉儿几年,我多说几句他都要与我急眼,不好耽搁凌哥儿。”

“哪谈得上耽搁。”涂氏幽幽叹了一口气。

她也看出黛玉与凌哥儿相处时并无多少小儿女的娇羞之态,以贾敏夫妻对她的疼爱,这桩亲事没有黛玉首肯必然是不成的。

涂氏当初提出这桩亲事时,两家也算是门当户对,可林海如今平步青云,倒显得乔家有些配不上了。

都说高门嫁女低门娶妇,涂氏担忧的正是这一点。

纵然林海和贾敏不是势力之人,可随着林家如今水涨船高,可供黛玉地选择就更多了,涂氏是为自己家的傻小子担心。

这几年涂氏也想寻个合适的人选,无奈乔凌认死理,她估摸着只要黛玉一日没定亲,乔凌也不会放弃。

涂氏之能暗骂一句讨债鬼,又与贾敏说起这段时日在京郊外设棚施粥之事。

今年突然的一场冰雹不知毁了多少庄稼,圣上虽然让各地开了粮库放粮,可也只是勉强不饿死人,这种青黄不接的日子,也十分难熬。

施粥是南安王府的太妃娘娘先派人做的,永平郡主还带着几个大夫日日去粥棚处赠医施药。虽然看出南安王府此举是想洗一洗永平郡主的名声。皇后娘娘还是嘉奖了一番。

此后京中的勋贵争相效仿,若是没谁家没个粥棚,就是不合群一般。

等朝中也有家底厚实的文官家中也开始施粥之后,贾敏也从善如流让林管家去着手安排。

年关将近,各地的奏章如雪片一般涌向上京城,北地的一封密函没经过内阁,悄无声息被送到了含章殿的御案上。

朝廷这几日正在为拨军饷的事闹的不可开交。

兵部正在为戍守西疆的南安郡王争取军饷,可新上任的户部尚书林海态度很坚决——不给。

西疆久无战事,西南诸番已有四五年不曾有动静,可南安郡王这一年要的军饷,竟比年年受鞑靼和瓦剌滋扰的北地还多出一倍来。

要知道西疆今年受灾并不严重,北地赤地千里定国公还不曾伸手问朝廷要这般多。

短短几日,他竟然把西疆这几年走的账目都整理清楚了。不光今年,往上数三四年,也都是西疆的军饷给的最多。

账目被大剌剌抬到了朝堂上,兵部尚书苏从雁无话可说。

朝中为了此事已经吵了几日,别看林海文文弱弱的一人,说起挤兑的话来也让人恨的牙痒痒。昭元帝好几次看到苏从雁撸袖子了,若不是顾忌着在朝堂上,估计该忍不住兵戎相见了。

想到这里,昭元帝面上带出几分古怪的笑意。

也不知上皇知晓此事后该如何选。毕竟苏从雁是上皇的人,林海也算是上皇一手提拔起来的。

随手打开御案上的密函,昭元帝很快就笑不出来了,只一字一字地把密函再读了一遍,像是要把那薄薄几页纸烧出一个洞来。

“真是个废物。”昭元帝猛地一拍桌子,只把戴权吓得哆嗦了一下。

“就这样还好意思问朕要军饷。”昭元帝气得把镇纸打得“啪啪”作响,“朕的银子拿去喂狗也比这强些。”

等发泄了一通怒气,昭元帝立刻冷静了下来,只吩咐戴权道:“你留些心,看东院这几日是否有西疆那边来的折子送过来。”

因内阁办公之处就在皇宫最东面,因此只称其为东院。

戴权便知方才圣上骂的是南安郡王了,他也绝不开口多问一句,只连声应下。

过了三两日,内阁果然呈上了西疆的折子,却是同样戍守西疆的怀远将军所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