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大佬扛八米大刀,让人渣先跑(258)+番外
这个年代四季分明,赣城这种偏南方的气候,冬天仍旧免不了下几场大雪,等到春暖花开,郑月娥顺利分娩,于湛秋升级成姐姐,于伟业有了儿子,郑月娥坐月子期间,于伟业都不要于湛秋插手,照顾的妥妥当当。
于占喜小朋友的尿布都是于伟业亲自到水塘边砸开冻,清洗干净,又拿回家用灶火烤干搓软,才给孩子用。
于湛秋对这个很成熟的名字敬谢不敏,但是于伟业很喜欢,要不是郑月娥反对,于占喜的名字应该是于湛喜才对,弟弟就应该随姐姐。
郑月娥日子过的舒心顺遂,气色红润,整个人仿佛年轻了几岁,不复当年的老态,有于占喜这个纽带,于伟业亏不了郑月娥,于湛秋很放心。
潜心苦学,填志愿的时候,于湛秋没有采纳老师的保守稳妥建议,直接跨区报了北方高校。
整个高三冲刺阶段,她几乎分了一半精力在俄语语法上,艰难的把俄语提高十分左右,高考终于落下帷幕。
因为是跨区报考,录取通知书也来的晚,于湛秋一丝不苟的盯着通知书发放情况,经常到邮局去询问,还让老师帮忙留意。
这年头顶替的事情不少见,且都盯着于湛秋这种农村出身,家里无权无势的,有一点好处就是于湛秋的成绩亮眼,降低被顶替的风险。
等拿到录取通知书,已经是八月的事情了,于湛秋长舒一口气。
于伟业欢喜的买了一千响鞭炮在家门口点燃,还买了些喜糖在门口散给来看热闹的乡亲。
于文清家听说这件事,倒是过来续交情,但是被郑月娥顶回去了。
有于伟业疼惜,郑月娥已经挺直腰杆,不复当年的隐忍畏缩。
于文清家又从于湛秋那边下手,于湛秋更不搭理。
没法子,只能写信告诉于文朝,于文朝怎么想,就跟于湛秋无关了。
她要去北方,于文朝还在华南区武装部任职,差得远了。
郑月娥听说北方冷,大夏天四处找人弹棉花,把家里两床被褥压成一床,十斤重的棉花被,于伟业还托人辗转买了个毛毯,又给置办了棉衣棉鞋。
于湛秋好说歹说,让于伟业放下送她到首都的想法,只送她到火车站,在十六岁的年纪,独自一人扛着行李踏上新的征程。
“家里一切都好,你放心,你妈你弟弟都有我呢,你在外头一定要注意安全,顾好自己,到那记得发电报回来,不要不舍得花钱,叔供得起你,多写信来。”
于湛秋抿唇笑。
“我听说现在新社会,北方都管爹叫爸了,爸,你说的我都记着呢,您跟我妈在家也好好的,没把握的事情不要明火执仗的去掺和,顾好自己。”
于伟业不知道是激动的还是紧张的,脸红脖子粗,耳朵眼眶都红了,语无伦次的应下。
“哎哎哎,你说的是,爸记着的,你在家读那么多报纸,爸都听着呢!”
不会表达的男人又开始摸口袋,这回没有大手笔的糖果了,现在家里财务大权都上交给媳妇儿保管,他兜里就一块钱,还是为了顺道给于占喜带副食,郑月娥塞给他的。
这会儿也顾不得了,最后一块钱都摸出来往于湛秋手里塞。
第232章 五零年代改写人生18
于湛秋忍俊不禁,拒绝了他。
“爸,我现在可比你富有,我妈给了我生活费,您这个钱自己揣着,阿喜还等着你给他带吃的呢!”
于伟业憨厚的摸摸脑袋,被女儿笑话也不闹。
一路北上,赣城没有直达京都的班次,需要在汉口转一趟车,全程四天三夜。
车上偶尔有人跟于湛秋搭话,于湛秋冷冷的看对方一眼,扯着嗓子大声喊道:
“你说啥?你大点声我听不清?你问我是哪里的?你是哪里的?出门干什么去?”
这么一嚷嚷,大半个车厢都留意到这边动静,安全自然没问题了。
转车的时候,于湛秋扛着行李往另一趟车上挤,居然有人仗着胳膊长,穿过人群来拉于湛秋斜挎在身上的书包。
于湛秋头也不回,掰着那只手的食指一个反转,只听人群里传出一声惨叫,那手闪电一般缩回去了。
周围几人用钦佩和惊恐的目光看向于湛秋,虽然不想惹事,但是出门在外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定得是不好惹!
不然总有不长眼的不停试探底线,想要占便宜。
有几段一节车厢没几个人,有的站上来乌泱泱一群,还拎着货,什么香烟瓜子矿泉水,根本不存在,别说手推车,乘务员能从车头挤到车尾,都得个把小时,期间要是被乘客随机抓住段官司,那时间就没数了。
总归一句话,出行方式单一,列车班次少,铁路人均长度不够看,不仅是吃穿工农,方方面面都百废待兴。
首都居,大不易,除非考上大学。
这年头能上大学的家底都不一般,背景也不一般,尤其是女孩子。
能考上大学,都是人精,从小受家里的熏陶,交友带着目的性且群分抱团。
于湛秋在宿舍年纪是最小的,大家都以礼相待,客气疏离,除了教室就是图书馆,基本很少待在宿舍。
图书馆抢不到位置,有的就去食堂,去校园的石墩,凉亭,长廊。
反正到处都是学生的身影,学术氛围前所未有的浓厚。
于湛秋选择的专业是财务,她依稀记得某一世曾经是还不错的税务师,对财会各类目了如指掌,学习起来驾轻就熟。
图书馆藏书众多,三层楼高的馆藏,琳琅满目,中外书籍都有,于湛秋在图书馆就把各国经济发展书籍看了个遍,每一本书都不忘写读书笔记和心得感悟,尤其是如何接地气的在本土着陆,自己的单方面见解都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