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岁岁和宁(139)

作者: 步禾黎 阅读记录

宋今纾坐到桌旁,喝了几口茶,才勉强压下了喉咙里的不适感。

“仲……萧云湛呢”

“驸马不在府中,方才陆大人来寻过,应当是一起出去了。”

宋今纾转了转脖子,心情有些烦躁。

她不知道为什么萧云湛要让她昏睡这么久,就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管太多吗

可是这并非小事,事关大梁国事,是大梁万千百姓的事。

她出了府,看到街上百姓皆是愁眉苦脸,脸上均没有一丝笑意。

为了防止意外,宋今纾乔装了一番,混进茶楼打听情况。

“如今建邺百姓,只要家有幼儿,皆是莫名失踪。依我看,怕是有鬼魂专挑幼童,吸其精血转世呢!”

周围响起此起彼伏倒吸冷气的声音。

“而且,并不只是建邺,大梁其他地方皆有幼儿失踪,现下搞得那是人心惶惶啊!”

一个男子出声打断,道:“陛下可有派人严查此事”

为首的老朽摇摇头,摸了摸胡子,道:“圣心难测啊……”

他环视了在场众人,颇有些语重心长。

“而且恕我说句不要命的话,陛下未查此事,反而大兴土木,要去建那什么通天阁,将大梁的木头石材都征收了!”

现场响起一片惊讶的声音,许多人开始接头接耳,而谈话内容,无非就是永和帝不管百姓安危,任性征收建材的事。

“是啊,我瞧那高楼都要通上天去了,这也太夸张了……”

“哎,这可如何是好啊。”

宋今纾听着听着,手紧紧绞在一起。

她站起身来,径直离开茶楼。

不能再坐以待毙了。

但是她的力量太薄弱,无异于以卵击石,况且自己不能将此事真相直接说出,只会引起更大的暴动。

她正想着,便遇到了宋景淮。

“二皇兄。”

宋景淮颔首,问她为何在此。

宋今纾想了想,道:“我为城里无数幼儿失踪一事而来……”

宋景淮挑了眉,“你当真不知此事真相”

申鸣

宋景淮这样一说,宋今纾也知道他也是知道内情的人。

于是宋今纾不再掩饰,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就是因为我知道,所以我不能眼睁睁看着父皇越陷越深。”

宋景淮皱眉,道:“你想做什么”

“为大梁百姓发声。”

宫城外有一高台,上有一架铜鼓。

百姓称其为“申鸣鼓”,只要有冤要申,有声要发,人人皆可敲响。

只是这架鼓,已经数十年未曾敲过了。

至少从宋今纾出生起便一直被搁置,如今它上面已经落了许多灰尘。

本来是国泰民安之象,可这一切,从青冥来了之后就变了。

宋景淮看出了宋今纾的想法,劝道:“就算你不直言真相,可若敲了这鼓,你便再也无法抽身了!”

宋今纾站在高台下,道:“我自出生起,有一户可避身,有一食可充饥,有一衣可御寒,都是百姓们的血汗,如今他们有难,我不会独善其身。”

她抬头望向高台上的大鼓,沉声道:“我读圣贤书,食百姓粮,绝不会袖手旁观。”

话毕,她登上第一阶梯子。

宋景淮愣了片刻,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公主!”

宋今纾转头,看到萧云湛和姬霖朝自己的方向跑来。

姬霖在下方站定,道:“此事疑点重重,千万不可鲁莽。”

宋今纾一笑,“我心意已决。”

萧云湛看向面前恬静笑着的女子,想说的话在口中转了个圈,变成了“注意安全”。

二人交换了目光,宋今纾便转过头,继续向上攀登。

百姓们齐齐聚了过来,将高台四周围得水泄不通。

“和宁公主是要去敲这申鸣鼓吗太好了,我们有救了!”

“哎呀,敲了这鼓,陛下定不会坐视不管的!”

人声嘈杂,但宋今纾此刻什么也听不见,她只是向上爬着。

每登上一步,便离那鼓更近一分,离百姓更近一分。

足足三丈高台,宋今纾没有带丝毫犹豫,不出半刻钟便登了上去。

她拿起脚边有些发黄的鼓锤,面对身前这面庞大的铜鼓,用力敲了下去。

砰!

“公主敲了,她真的敲了!”

砰!

宋今纾使出了平生最大的力气,将所有希望寄托在面前这架鼓上。

她吼道:“敲申鸣,除奸佞!”

砰!

鼓声响彻建邺,犹如巨石投入深海,令人为之一颤。

而此时恰到好处的风,将阵阵鼓声传到了金辰殿中。

永和帝沉着脸坐在龙椅后,手边的奏折已如小山般高。

“是谁在敲鼓”

李公公弯了腰,小心答道:“回陛下,是和宁公主……”

龙椅上的皇帝身形一顿,似要说些什么,却仍沉默了。

不多时,外面又传来阵阵呼声。

“敲申鸣,除奸佞!”

“敲申鸣,除奸佞!”

“敲申鸣,除奸佞!”

一阵接一阵的呼喊几乎炸得永和帝头皮发麻,也让他越来越焦躁。

在极力忍耐后,他的余光瞥向了手边的奏折,于是在一息后,伴随着噼里啪啦的落地声,奏折全都被扫在了地上。

李公公哪里看不出来永和帝的心思

他要长生,要国运,怎么会允许有人落他的脸

身为一国之君,怎会愿意向他人妥协

至于太傅,永和帝定是不会处置的。

若要依他看,今日敲这申鸣鼓的若换了别人,早就被拖下去了。

自己伺候永和帝已经几十余载,他看重谁,又想做什么,他自认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