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回到膳厅,母女两个一起坐下来用午膳。
午膳并没有弄得特别丰盛,都是按照章慧娘的口味做的家常菜。
不过御膳房的手艺的确很好,家常菜也做的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指大动。
“阿娘,你尝尝这个肉末茄子,”沈初宜道,“很下饭。”
章慧娘见她忙碌不停,就说:“我自己来。”
“你再这么夹下去,我吃不了岂不是浪费了。”
沈初宜这才收了收手。
“阿娘,这半年来家里如何?”
章慧娘就笑:“你阿妹今年岁考名列前茅,已经转班了,不过她说转班之后跟不上,所以这一次不跟着我进宫,得在家里学习。”
沈初宜颔首:“的确是阿妹的性子。”
她感叹道:“没想到,咱们家以后还能出读书人。”
谁说不是呢?
之前章慧娘跟丈夫想的,无非就是一家富足,和和乐乐把一双女儿养大。
只要健康,其他都不重要。
什么读书做官,荣华富贵,都跟沈家没关系。
然而今日,不过短短数年过去,一切都不同了。
章慧娘看向沈初宜,笑弯了眼睛:“没想到,咱们家还能出贵嫔娘娘呢。”
沈初宜跟章慧娘笑作一团,这顿饭吃得很是愉快。
等用过了饭,黄茯苓刚到。
沈初宜先感谢黄茯苓,才让黄茯苓给章慧娘诊脉。
等黄茯苓仔细看过,才道:“贵嫔娘娘放心,老夫人身体无碍,十分健康。”
她道:“不过老夫人到了这样年纪,还是要好好保养,切莫太过操劳。”
沈初宜亲自送了黄茯苓,又让舒云给了谢礼。
黄茯苓就笑说:“娘娘不用这样客气,娘娘对臣等的照顾和体恤,臣等一直感激在心。”
两人也算是老相识,沈初宜没有再多言,等她离去后便回了长春宫。
耽搁一会儿,母女俩都有些困顿了。
她们一起去了西配殿,母女两个换了常服,一起躺在西配殿的架子床上。
春日风暖,吹得人昏昏欲睡。
章慧娘看着女儿柔亮的黑发,虽然很累,却一点困意都没有。
多看一眼,就能多记一刻。
沈初宜倒是困了,她侧躺着,眼睛顽强地半阖着,声音细细软软:“阿娘,睡一会儿吧。”
“睡吧。”
章慧娘伸出手,在她胳膊上轻轻拍着。
她哼着沈初宜最爱听的摇篮曲。
“琴声儿轻,调儿动听,摇篮轻摆动。”①
唱到这里,章慧娘发现沈初宜已经睡着了。
她收回手,安静看向她。
一晃神沈初宜入宫已有六年。
六年光阴,她从青葱少女长成窈窕佳人,如今也成了母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虽然这个家可能并不是她原来设想的那般,但人总要学会知足。
有就比没有好。
章慧娘无比庆幸,自己的女儿聪慧伶俐,她能在这深宫里博出一片天,还能母女团聚,她已经非常满足了。
如今她期望的,就是沈初宜健康长寿,无病无灾,雪团好好长大,聪慧活泼,这就足够了。
想到这里,章慧娘不知不觉也困了。
等母女俩睡醒时,已经过去一个时辰了。
沈初宜坐起身来,揉了揉眼睛。
“阿娘,醒醒。”
章慧娘早就醒了,她也跟着坐起身,说道:“你如今还要好好养,每日里可别贪心读书,中午还是要好好歇的。”
沈初宜就说:“我知道的。”
“阿娘放心,我如何会亏待自己?”沈初宜笑着说,“女儿的性子您还不知吗?”
这会儿西配殿无人,也没有宫人在里面伺候,章慧娘看着身边的女儿,终于还是问。
“蓁蓁,陛下究竟待你如何?”
第121章
灵心宫前殿,此刻气氛沉寂。
一成不变的灵犀香在殿中萦绕,名贵的古董静立在博古架上,正在安静嗅闻香烟。
明间的条案之上,挂着著名画家李九一的望山川图,青山绿水,烟云袅袅。
仔细看去,在田间地头,山川草木间耕作的是每一个平凡的人。
图景很美,意蕴悠长,颇有古意。
此刻,灵心宫殿中只坐了两人。
上首坐着的是德妃姜令言,她身穿绛紫色的妆花宫装,头上戴着一支金海棠步摇,衬得她面容精致,威严尽显。
下面坐着的竟是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
老者须发花白,却并不显得苍老,通身上下都是儒雅气质,那双眼睛深邃而明亮,让人只能更感受到他的精神矍铄。
并不觉得他已然老迈。
老者身穿正一品的紫色官服,身姿挺拔,犹如青松。
此刻德妃娘娘的神情很是平静,她端起茶盏,自己慢条斯理吃了一口。
“祖父,”姜令言声音平和,“祖母跟您近来身体可好?”
“怎么想起入宫来看望孙女?”
她如同寻常孙女那般,对祖父嘘寒问暖。
下面坐着的,竟然就是如今权倾朝野,辅佐两代帝王的凌烟阁首辅姜之巡。
姜之巡神情跟姜令言一样平静。
他也端起茶盏,浅浅抿了一口。
“好茶,”姜之巡说,“这是明前龙井吧?应该是浙地刚刚送进宫的贡品。”
姜令言不回答。
她手里捏着一块通体碧绿的双鱼玉佩,正在仔细摩挲上面的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