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万川(117)
建康令虞道济!李秾也想起来了。
“赵执,此人名字听着倒是耳熟……”
“你这是什么记性?他就是赵釴的侄子,陛下莲塘祭祀时赏了他重回朝中。”
潘如善被抢白一句也不生气,“竟是赵家人。赵家人不都是武夫吗?除了会舞刀弄枪外,还能有什么真本事,虞兄,这也值得你小心翼翼。”
虞道济不再接话,似是不想多言,过了半天又说:“总之潘掌柜还是小心些,不要遇到点事就找本官了,本官也有公事要忙。”
潘如善打个哈哈,“今日宴席相遇,我也无事打扰大人,不过是和大人问个好,大人稍等……”
听到潘如善站起的声音,李秾连忙缩在楹柱后。
潘如善走出静室,不多时,两名美貌侍女都被他叫来。
“大人可看得上眼?若是大人喜欢,就叫她们给大人端端茶。”
“先不说这些,下去吧,这段时间,还是少来往好。”听得出来虞道济只想避嫌。
两名婢女被遣了出来,不多时,虞道济也走出了静室。
满园宾客,李秾不敢立刻就走,看到静室旁有有间狭窄的洒扫室,她闪身溜了进去,瞬间却看到室内有一个人,来不及惊讶,赵执伸手捂住了李秾的嘴。
这间洒扫室紧靠静室,仅一墙之隔,墙上还敲了个砖洞,用竹帘虚掩,遮蔽得不露痕迹。
赵执放开手,李秾大喘了几口气,原来偷听二人对话的不止她一个。
本书由LK团队为您独家整理
“赵大人,你怎么……”
赵执轻声说:“李秾,你好大的胆子。”
“大人你不也?”
“走,先离开。”
虞道济和潘如善先后回席时,正看到赵执带着身后的侍从自席间起身,走到菊圃附近和在那儿的几位同僚谈天品花。
宴会直到夕阳西下方散,宾客们各自带着仆从归城。
赵执和李秾站在一棵树冠投下的浓阴处。
赵执问:“李秾,你是不是雇人查潘如善了?”
“是。”
“你并非官身,雇人查他,岂不是要费许多钱财?”李秾穿着一身旧衣,连头上的头巾都洗得泛白,比起朝中那些人,她的日子可谓清贫。
“这些钱财花在这件事上是值得的,我并不可惜。”
赵执语气有些着急:“钱财是其次,潘如善做事不择手段,你若是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李秾没有否认赵执说的危险,不过这不能成为她不去做的理由。
“我会小心的。”
李秾低下头,丛林间的光影照在她脸上,浓密的眼睫泛出淡淡的金色光泽。赵执又鬼使神差地想到她在温泉长发簪花的样子。
事实上,那幅场景今天一整天都困扰着赵执,时不时就浮进脑海。赵执数次想摈除杂念,都挥之不去,干脆放弃了,任李秾的样子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这件事,你交给我吧,李秾,你不要自己去冒险了。”
“我的钱也快花完了。赵大人,真的可以去查潘如善吗?他财力雄厚,左右逢源,又和朝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理寺真的可以查他吗?”李秾已经对朝廷失去了信任。
“可以。”赵执言简意赅。“潘如善只是一届民商,查他不需要向皇上请旨。”
李秾想起自己花得如流水一般快的黄金白银,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赚到这么多钱财。
“我会等着你的消息的。赵大人,你这就回城了吗?”
“嗯。你……”
李秾方才想起来,自己离开这么久,忘了和张掌柜他们打招呼。“啊,我一时出来,忘记张掌柜他们了。”
李秾向赵执一抱拳,转身匆匆向山间跑去。
————
重阳节后一日,建康城所有商铺中传出来的最大的新闻,便是大理寺带人前往潘记牙行,查了牙行的账册和底簿,以涉嫌参与贩卖人口的由头将潘如善拘捕到大理寺监狱。
李秾正在铺里忙,听到张掌柜和另外一个伙计唏嘘不已,潘如善那么大的家业,也不知道这回能不能从监狱里出来,还有没有命享受富贵。
李秾默默地听着这些唏嘘,心里却在担心,不知道赵执会如何审问潘如善,潘如善若是顶上还有人,会不会也可能被人杀死在狱中。张二那两个歹徒死于投毒,却至今都没有查到是谁给投的毒。
潘如善入狱后,赵执更换了看守的监牢狱卒,为了嫌犯安全,干脆不回青溪宅,直接在官署中起居。
大理寺作为朝廷机构本来只管刑案复审,先帝时开始负责审理各州县呈上来的疑难案件,因此绍元年间入寺的两位少卿都擅长审案。有一位早年在刑部呆过,还擅长刑讯逼供。
一朝天子一朝臣,赵执既是新帝提拔的新臣,另外两位也很愿意配合他。
潘如善扛了好几天,只说自己是无辜的。齐少卿对他上了刑讯,赵执就端坐在一旁冷眼旁观,任潘如善的哀嚎声在监狱中回响。
从潘氏牙行和潘如善私宅搜出的底簿,书吏在上面找到三个名字,跟建康令那里接到的失踪案当事人名字吻合。至于建康令那里的报案登记簿,赵执在上个月已请旨从虞道济那里拿了过来。虞道济那时候并不知道赵执能查到潘如善这里,不然宁愿把这些簿子吞下去也不会交给赵执。
书吏有些犹豫,请示赵执:“大人,只有三个名字相同。”
“三个已经足够说明潘如善的问题了。”
书吏有些不解。
赵执说:“来潘氏牙行找雇主的多是无家可归的独身人。这些人被绑失踪,根本没有家人去报案,所以建康令那里没有。能有三个相同的名字,说明他们绑的人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