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万川(175)
谢赓这个外人看了一眼皇甫初宜,随即低下头不好再看。他跟祯王有些交集,却没有和这位长公主打过交道。没想到她竟是这样一个爽利的脾性。她虽着男装,但并无扭捏之态,锦衣华服,令人不敢逼视。
退到旁边的李秾看得更是愣住了,原来女子着男装也可以如此明艳雍容,这是她从未见过的风采。
第084章 景浓春深
李秾回到云影坊, 她本计划着去和赵执商议之后就着手准备开一间新铺子的事,但现在却还并不是时候。本书由LK团队为您独家整理
檀家的复杂是她此前没有多想的,要面对的并不是檀自明的两座粮楼这么简单。李秾不在朝堂, 对朝堂局势的复杂却不能不有所感知。
她手上有赵执给的牌子, 李秾便请靳三派人跟踪万耘青禾楼中的人。她毕竟没有从蜀地跟着他们运粮到京城,不知道檀家给自己开了多少便利之门。
越是深思, 李秾也是觉得心惊。她若是一辈子都是边陲乡野的村姑,哪里知道有人终身困苦,只是为了给檀家这样的家族提供富贵优裕的生活。檀家累世公卿,其家族富贵和特权是多少普通人的血汗堆积出来的,而檀家人对此早以为常态。
在坊中忙碌时李秾不由得会想,要是自己是朝中一位御史呢?有监察朝廷、纠弹百官之权, 哪怕人微言轻, 但是不是也可以自己去查一查?不必委派靳三了。
靳三尽职尽责, 派人跟踪了檀自明的人一段时间后,告诉李秾。檀自明做的不法之事并不少,长江沿岸津口大概率也有檀家安插的人。绍元年间, 为了跟当时的其他粮商争利, 檀家还派人杀过人。
这些事现在许多已不可查了。李秾听靳三说起只觉得心惊,一边却也知道, 争利杀人,这确实是檀家会做的事。
————
三月春浓景深, 京郊山野的水边到处都是游春的都民。
本书由LK团队为您独家整理
大理寺为破京郊一件疑难杀人案, 赵执亲自领着人到京郊野外河边查看现场。傍晚回去时, 来的人都已疲惫不堪, 进了城门,众人坐马车先回去, 赵执自己徒步走回青溪,一边踱步一边回想案件。
经过一条安静的巷子时,发现前面有人在等候。赵执先是警戒,环顾这条巷子,平日里行人不少,只是现在天色已晚,路人寂寥。看那人是下人打扮,也不像有歹意的样子。
那仆人鞠了个躬:“赵大人,我主上请君到府上一叙。”
赵执迟疑:“请问贵主上是?”
仆人回答:“尚书令大人。”
钱漱徽?
“赵大人,请。”
巷口有一顶小轿,那仆人将赵执请至轿中。轿帘放下,无人知道里面坐的是什么人。二人小轿是从侧门进的。下了轿,钱漱徽穿着燕居服,已经站在那里相迎。
赵执见过礼:“不知钱大人叫下官,有何事吩咐?”
钱漱徽:“稍安,请随老夫来。”
赵执跟随钱漱徽来到书房中,仆人沏上茶来,将门带上后,书房里便只剩下了两人。
钱漱徽从案上找出一张纸递给赵执,赵执一看,正是他不久前到尚书府写给钱漱徽交代牛栏县檀禧所作所为的那张纸。
“尚书令大人这是?”
“君刃,我问你,檀禧在牛栏县欺民的事,真是大理寺查案时无意中撞见?”本书由LK团队为您独家整理
钱漱徽既神色严肃,赵执不敢隐瞒。“不敢有瞒大人,此事,是我府中的人到蜀地游历时,先是偶然撞见,后来就是深入那牛栏高山峻岭之中探查所得知的。”
“你府中的人?既不是元骥,你府上还有别的能人?”
赵执不想把云影坊和李秾的事说出来,便只能含糊。钱漱徽看他为难,便不再追问,他今日的重点也不在此。
“老夫在尚书令这个位置有近十年了,虽不算太长,但所见所闻也比朝中人多得多。那日你到府中递给我这张纸。老夫的第一反应竟是有些恍然,许久没有人到我这个尚书令跟前说起檀家的事了。”
赵执心里一惊,看到钱漱徽已有风霜之色的脸庞上长长的胡须。“尚书令大人是指?”
“这几十年,檀家在京中朝中枝繁叶茂,几成大晛第一大族。位置太高,又没有别家来制衡,檀家能做的事,能越的界,便越来越多了。君刃,老夫手里,满朝御史,谁不知道些檀自明背后的事?可笑的是,我们这些人多年缄默不语,你是第一个登门和我谈檀家的。”
钱漱徽略微浑浊的目光中流露出赞赏。“这是老夫今天邀你来府中的原因,想把一件事交给你去做,不知你可愿意?”
赵执自莲塘事件重入朝堂以来,虽日日与钱漱徽朝堂相见,也多次相对议论朝事。但若是论私交,不论是从前赵釴在时,还是昌祐之后,都没有。他实在感到突兀,为何钱漱徽突然要说要交给他一件事去做,因此一时只看着钱漱徽并未说话。
“今日你既肯来我府中,可见你心中虽有迟疑,但存了一份对老夫的信任。君刃,你可想知道老夫想让你去做一件什么事?”
赵执虽不了解钱漱徽,却看到了他眼中的信任,起身拜道:“请钱相示下。”
“大司马檀麟退后,君刃,你可知现如今朝中有多少檀氏族人?”
“晚辈虽不知道具体数目,但朝中,来自檀氏的同僚确实不少。”
“依你之见,哪几位比较重要?”
“左都御史檀自城,兵部尚书檀自明,太常的檀岳,禁军里有副统领檀霸,至于地方……晚辈没有去过地方,也没有入过吏部,不知地方州县官名单中又有多少檀家人。不过,想蜀地牛栏那样的偏僻之地,檀家都能将家奴檀禧安排到那里,可以想见,各州县中檀家人实在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