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食方(177)
她说的艰难,崔明端何尝不震惊?
“上回进城,郡主也是此缘故?”
“嗯。”
好罢,更丢脸了。原是气势高昂要去敲那登闻鼓,谁知晕车误人,一秒柔弱不能自理。
闻言,崔明端既是疼惜,也开怀。她身子无恙便好。“是臣疏于观察,不想郡主有此症。”
理清了来龙去脉,崔明端反而不赞同她去了。
“眼下还在正月里,不比阳春三月,暖风如醉。从梅花坞骑马到内城,容易着了风寒……郡主外出,难免有坐马车时,不好教人起了闲话。”
“嗯,我也是这般想的。只是,小公子那儿……”
“无事,臣去说。”
萧鸣笙也感激崔大人的善解人意,否则要是勉强策马去参加小团子的生日宴,日后再有什么宴请的帖子,怕是拒也拒不了。她总不能特立独行,回回都策马去吧。
远离京城是非,安静在梅花坞养猫养鸡,着实不错。
崔明端瞧她怡然自乐,也不好说些什么。她身份在这儿,世家女儿的交游,或许也是不喜的。
本书由LK团队为您独家整理
想着她从前在西北,双亲俱在,跑马射箭,畅快自在。也难怪父亲也待她如自家女儿一般。
若是自己有女如此——
尚且只是想一想,崔明端心肝俱疼。此生,但愿能如青山共白头,再无牵挂才是。
*
茶楼落成,又在元宵佳节,萧鸣笙有意在正月十六摆一桌,请他们这些相熟的人。
也顺道给小团子庆生。
这主意一说,崔明端自然是头个赞成。
绪宁自然也应下,打趣道:“那日小弟冒犯了。凭他是谁,还想借自个儿年纪小来郡主这儿卖惨……要是开了这个头,往后有人也借着满月、嫁娶、祝寿来请,可如何养病?”
“是小女对不住侯府盛情相邀。”
“这话我可当不得。郡主已然给了我家极大的颜面了。这一回请客,别说是绪安的生辰了,就连我的,一同在梅花坞提前贺了也就是了。”
但是,要宴客,不比从前只做一两道小点。
他们几个都是儿郎,如绪安所说,肚里能放一座山。
“郡主也实在不必操心。不过是友人一聚,一壶清茶,便足矣。去岁,臣与荀兄在临江楼吃着一茶,名为秋子,也算别致,臣再让铺子的师傅制一些茶点来……”
“秋子?”
“嗯。”
显然,萧鸣笙也被这名字所吸引,忽而笑得热烈,“既是茶楼,岂能无茶,崔大人所言甚是……就用这个秋子。”
显然,崔大人也不知她兴致何在,也随着抿唇一笑。
大抵就是女子的性情所在。
走前,仍不忘叮嘱她切忌再做繁复的茶点。
“崔大人有命,小女自当遵从。”萧鸣笙也不知清冷寡言的崔家六郎,几时变成这样絮絮叨叨的操心模样。
正月十五,萧家送了元宵与赏钱给梅花坞的乡民。
听说是贵人亲自做的,各家各户都笑得呲牙。
阿草也在萧家灶房吃着了,里头包的馅料,可丰富了。
黑芝麻、白芝麻、核桃碎、橘子皮、猪油、红糖。
红糖和猪油在里头化开了,坚果香浓。
阿草喜欢吃甜的,接连了两大碗。“郡主,这个好吃……”
再好吃,也怕吃多了积食。
卢妈妈想拦,萧鸣笙先哄道:“明日不是要请大家去山下茶楼吃点心么?留些肚子,包子又送了好大一筐芋头,我给你做芋头饼吃。”
“还做拔丝红薯么?我觉着郡主做的好吃。崔大人还没吃过新鲜热乎的……那个姐姐也是……”
说的便是柴氏。
这话算是逾矩了。
不过阿草在众人前都守规矩,与她说话时,才露出孩童本性。萧鸣笙并未纠正,“你喜欢红薯,我们明日还做。”
……
从萧家出去的点心,除了滋味不同别处的拔丝红薯,还有蜜汁山药、脆皮烤肠,还有辣条与翠琅玕。
除了翠琅玕是一道雅菜,余下的,均是哄孩童的。
萧鸣笙另做一道新鲜的芋头饼,还有从包子家定的豆腐,也做了一道浮豆腐。
芋头切成细丝,盛入大碗中,加入盐、糖、鸡精、辣椒面搅拌均匀腌制半个时辰,至芋头丝出水变软,加入糯米粉拌匀,再加入清水揉至光滑的面团,分成小团子,搓圆压扁备用。
茶楼后厨,崔三爷设计得合理,连面包炉也考虑进去了。
今日,在这新厨房,足足有七八口灶备用。
阿草帮着炒制拔丝红薯,已有几分师傅模样。
袁志便成了烧火那人,萧鸣笙往热锅倒油,放入芋头饼,中小火煎至两面金黄色出锅时,柴氏也到了。
“呀,好香啊……我就说了带个厨子过来,荀二郎还非得拦着我。他也不看看,郡主多早就开始忙碌了……”
柴氏来得早,也预备多一身衣裳,这样即使脏了也能换。
萧鸣笙感念她的细心,“你们都念我体弱,我头一回做东,便也偷懒一回,都是些茶点,姐姐坐着就好。孩子们呢?”
“跟着他们爹爹,反正也是个张口吃饭的,早早来了扰人。”
柴氏说完,还顺口说起崔大人,“听说大人走了陵安府一趟,似乎有公务。荀二郎便带着孩子去侯府了,想着把小公子也接来。他是大忙人,还不知能不能赶来了……”
萧鸣笙颔首,略略可惜了。
芋头饼炸好,就剩下最后一道浮豆腐了。
辣条已经在面包炉了烘干了,就等着贵客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