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种田做美食(200)
正好这个时候,把辣蓼草剁碎,晚些时候还能把酒曲做出来。
酒曲做出来之后,她就能做甜酒酿了,有了甜酒酿能做出来的羹汤吃食更多。
姜南表情比往常要沉重一些,沈确也看出来,他见姜南往后院去,他也跟着去。
姜南心中装着事情,她自然没有注意到身后跟着一起进来的人,还是她准备去把院子里晒着的辣蓼草归拢,沈确才出声。
“我去收草,你坐着休息一会。”
两人相处时间算起来也有一月,默契不说有多少,但沈确眼中能看到活,更不说现在姜南情绪较为低落,他自然把这活计接到手中。
闻言,姜南也没有去争,正好她去把糯米粉舀出来。
“这草可是要碾碎?”
沈确动作利索,很快就把簸箕里晒着的辣蓼草归拢,他拢好才迷茫,而后才出声询问姜南。
“对,小库房里有大一点的石臼,辣蓼草要切碎一些,捣成细粉才行。”
“好,我知道了。”
两人一问一答,很是和谐。
辣蓼草经过几日大太阳的暴晒,干得彻底。
沈确取了刀来,又拿来一块平时切碎物的木板来,直接上面把干蓼草切成短段,正好适合放进石臼。
姜南接手石臼,短段切好直接放进来,她摇起石秆尽量捣成细粉。
磨粉是个耐力活,沈确切得快,切完又接过姜南手中的石秆继续。
姜南去把筛子找出来,一会蓼草粉和糯米粉混合在一起,需要过筛出更加细腻的粉末。
她还去库房里把麸皮给拿出来,这还是她为了做酒曲特意去米面铺子花钱买的。
姜南把一应东西准备好,沈确的蓼草也快磨好,剩下的就是她来做。
姜南把蓼草和糯米粉混合在一起,倒在圆筛子里,下头放竹簸箕,她双手左右用力一晃,扑梭梭飞扬的细粉落下。
这都花不了多少时辰。
过筛的蓼草粉,加入买来的麸皮,直接将其混合均匀,再加水,最后搓成团。
搓好的绿团子,再裹上一层麸皮。
哎呀,姜南轻啧一声,眉头都皱起来。
她怎么忘记取一些稻草来了。
玉蜀黍收得差不多,稻米也到时节可以收割了。田里还有农户没来得及收回的稻草。
昨日回村子,她光顾着做今日要送货的吃食,再有就是关心家里的玉蜀黍,其他的,她都没多想。
最重要的是,姜南也没料到她二哥今日会发生这般不可预料的事情。
沈确观察到姜南做东西到一半就停下来,他抬眼就看见姜南定在那处,面上一闪而过懊悔的神色,不知她因何而扰,他自己都没察觉到自己也跟着人皱眉,同时把刚清洗好的石臼放下,而后他才开口说话。
“怎么了?”
沈确的声音打断姜南的思绪。
她回过神来,望向沈确,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摇摇头,轻声道:“没事。”
主要是她现在也不可能把沈确打发去找稻草,现在二哥不在食肆,万一来个客人,总得要有人招待的。
这一会还是能等的。
果然,姜南刚把蓼草丸子搓好,手都还没洗,阿娘就来喊。
“小南,客人来了,点了一碗酸辣粉和炸酱面。”
“阿娘,我晓得了。”
姜南赶紧把手洗干净,进到厨房,她拿起灶台上的围裙栓好,掀开盖着手擀面的布,捻起白面粉撒一点上去,再抖落一下。
灶里火烧大,锅中水煮沸,面条丢进去。
酸辣粉也好做,不一会功夫,沈确就端着两碗面出去。
晌午过去一个半时辰,烈日也开始西走,街巷上又冒出一些摊贩,平日里那些个爱走街串巷的,也都陆续出来。
美味食肆也来了些食客。
今日做的银耳羹倒是深受女食客喜爱。
这道吃食带着丝丝甜,却又不会太重。
喜甜的,也能入口,对于那不爱吃甜的,这样的甜度,恰恰是最好的。
“嫚儿姐,我听我表哥说这里就是姜娘子开的食肆,你可要跟我一起进去试试,若是不习惯的话,我让小碟去买了,我们回府中再吃。”
尹轻鸿本来嫌弃天热,打发小碟出来小食摊上买两碗豆沙丸子回去,放入冰窖之中,冻上半个时辰,就能得到一道解暑甜汤,她想了好久。
哪知道,没过多久,小碟匆匆跑来告诉她,姜娘子的摊子已经不在。
她当时心中还失落呢,后来小碟才告诉她,姜娘子是搬到上熙街去了。
还是她遇到表少爷身边的小叶子,她才晓得的。
也是她走得太急,周边的商铺问一问,个中缘由也当知晓。
刚巧,今日褚嫚儿正好来尹府寻尹轻鸿,她准备约着人去清山寺。
清山寺居于高山,寺中凉爽,实属是一个避暑胜地,且寺中的素斋很好吃。
最重要的是,她每年夏日都会去清山寺,除了游玩,那便是为家中祈福。
特别是明岁,陆俊文要科考,她更是想来给自己未来郎君求一求。
不过,没等她开口,尹轻鸿先带着她来到上熙街的美味食肆。
还是坐在马车上,褚嫚儿才听尹轻鸿说这件事情。
她暗自摇头,只说,这俩人不愧是兄妹啊,馋吃的都一个样。
她想着,去寺庙祈福也不忙于一时,她干脆跟妹妹一起来见识见识姜娘子的吃食。
“无妨,我瞧着食肆中人也不多,刚出锅的总是比凉了一会的好吃些。”
褚嫚儿也听出轻鸿想在食肆中吃,她其实也比较喜欢刚出锅的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