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瑶衣(113)

这一个简单的“信”字,在袁瑶衣心中起了微微涟漪。

是了,她为什么不去试试?成了的话,她可以帮到徐阿婆;就算不成的话,也可以帮对方缓解,她回去后继续想别的方法。

想通这点,她朝彭元悟微笑点头:“好,我去看看阿婆。”

彭元悟见她应下,而后补充道:“其实头疼症的老人家不少,尤其女子居多。京城这边冬天冷,春天风大,父亲曾说过,女子的头疾有不少是在坐月子期间落下的,因为不经意被风吹到。”

“是这样吗?”袁瑶衣问,女子产后是最虚弱的时候,所以会坐月子,将元气补回。

“是这样,”彭元悟颔首,“所以头疼症发作的时候,她们只会选择服药。”

蓦的,袁瑶衣眼睛一亮,明白上来:“因为郎中多为男子,所以不可能帮人按摩头。”

虽说是医者仁心,可到底男女大防,即便是郎中也不可与女患太过亲近。

与彭元悟简单一番话,袁瑶衣便决定去帮徐阿婆看看头疾。毕竟是祖父留下来的本事,医者本就是帮助救治别人的存在。

她去了屋里,徐阿婆说了好多客气话,倒不觉得她一个女子,而心存怀疑。

如此,她便更安心了几分。

等从徐阿婆家出来,已经接近晌午,日头正是明亮的时候。

袁瑶衣与彭元悟沿着主街往回走,此时街上人多了不少,未出十五,还是走亲戚拜年的多。

“我就觉得你行。”彭元悟道,肩上背着药箱,另只手提着个小竹篮,“瞧,徐阿婆还给了你这些鹅蛋作感谢。”

袁瑶衣往小竹篮瞅了眼,里头躺着几颗圆滚滚的鹅蛋,正是徐阿婆硬要给她的。起先是给要给诊金,她不要,后来便给了这些鹅蛋。

“我没想到老人家力气那么大,竟是推脱不过。”她浅浅一笑,想起刚才在徐家来回推篮子的画面。

彭元悟跟着笑,目光落在女子柔软的嘴角:“镇上的人都这样,性情实诚。你若不收,她反而生气。”

袁瑶衣弯了眉眼,心情舒畅的看去前路。这便是她想要的安静生活吧,简简单单的,然后就是找到姨母。

“依我看,你也可以开个诊堂了。”彭元悟道声,言语间是夸赞之意。

这一句看似客气的夸奖,却叫袁瑶衣心中一动。她目前自然开不了诊堂,但是帮人治疗头疾呢?以此,自己能收入一点儿诊金……

还有两三日便是上元节,这日晚上,隔壁的嫂子送来了一些元宵。

袁瑶衣招呼了人家在到屋里坐,连同连婶一起,三个人围在一起吃茶说话。

“是自己家做的,”婶子姓刘,街坊都称呼她刘嫂,“知道娘子从南方来,想着定然喜爱吃甜。”

袁瑶衣是喜爱吃甜,便就谢过对方。

刘嫂是她来厚山镇后认识的第一个人,因为对方嗓子清亮,时常隔着墙就能听见对方喊话,或是对自己的男人,或是对自己的小姑子。

镇上除了彭家,没人知道她是从邺国公府出来的,对外,她也只说从南方过来寻亲。

“还有一件事说,等出了正月,我家小姑子出嫁,届时娘子和婶子记得过去吃酒。”刘嫂笑着邀请到。

“那可要道声恭喜了,”连婶忙道,“瞧着是年前定下的吧?人家也在这镇上?”

刘嫂摆手,咽下口里的茶水:“婆家华彩镇的,还得往北走。”

“华彩镇,靠近授州府那里吗?”袁瑶衣问,这个她听彭元悟说过。

“对对,就是那儿。本来我是觉得有些远,找的本镇的多好?平时也互相有个照应。”刘嫂是个爱说话的,嘴皮子上下碰着,跟倒豆子似的,“可谁叫人看对眼儿了呢?”

说完,便哈哈笑出声,那声音当真能穿透屋顶去。

连婶跟着点头,附和一声:“那倒是,关键是要自己顺心才行。”

袁瑶衣不好去插嘴说什么婚嫁之事,只是安静的听着。从刘嫂的每句话中,她都能感受到对方的喜悦之情。

这大概就是人家所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吧。

这里不是周家,也不是邺国公府,想说什么便说什么,不用担心说错话,更不用费心思去揣摩对方意图。

“娘子是否也要定下了?”刘嫂看去袁瑶衣,问了声。

“我?”袁瑶衣不明白为何话突然说到了自己身上,看去对方。

“瞧,不好意思是吧?”刘嫂一笑,身形往袁瑶衣靠近些,“我看见着好几次了,彭家小郎君来这儿,总不是来看连婶的吧?”

“当然不是看我。”连婶跟着笑了声,亦是打趣般瞧着袁瑶衣。

彭元悟往这里跑得这么勤快,还不是为了这娇娇小娘子?

袁瑶衣不知道怎么说,简单道了声:“彭先生和彭公子帮了我许多。”

“说起来,彭家是不错的,日子殷实,家里还有行医的本事,”刘嫂又来了话,“家中兄弟两个,彭家大郎几年前成了亲,妻子是本镇的。现在还没分家,一家子在一起。”

听了这些话,连婶比袁瑶衣还在意,便道:“旁的倒也无所谓,最重要是人品。”

刘嫂点头赞同:“那倒是,待后面我再去仔细打听。”

袁瑶衣略略无奈,她这边什么也没说,边上的两个人开始为她商议了起来,好似不久后就要把她嫁出去。

“对了,今日过来我还有件事请娘子帮忙,”刘嫂说的口干舌燥,拿茶水往嘴里灌了两口,“就是我小姑子的嫁衣,她不知道绣什么花样,我自己不会绣花,就来问问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