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当炮灰主母,我偏另谋高枝(487)
还有可爱的璇姐儿,定然不会受到一丝伤害。
*
三年后,南方今年的雨季来势汹汹,特别反常。
还待在岭南完全没有挪窝的谢淮安一家人,对此特别敏感,眼睛放光地期待道:“是洪涝吗?”
犹记得上辈子改变命运的那一年,就是从洪涝开始的,然后南方多处受灾害,百姓们苦不堪言。
加上官僚主义,整个南方的官场风气败坏,不少官员贪污百姓的赈灾银,根本没有做什么实事。
于是百姓揭竿而起,集体起义。
可是,在谢家人的印象中,那是两年以后的事,他们都做好了再熬两年的准备,结果现在就有了洪涝的迹象。
谢淮安望着瓢泼大雨的天空不敢确定:“你们先冷静点,看看再说,万一只是普通的暴雨呢?”
怎么可能!谢明宗想说,我们又不是第一天待在岭南,这雨有没有蹊跷,难道我们还不清楚吗?
不过既然儿子都这么说了,他们也强迫自已冷静下来,然后默默祈祷这场雨不要停,不要停……
如果洪涝真的提前了,他们也可以提前结束这居于人下的窝囊日子。
他们真的太想飞黄腾达回到巅峰了。
转眼之间来到三天后,大暴雨还在下,且不是一个地方下,几乎整个南方都在遭殃,于是南方各地百姓们已经有些慌乱了起来。
谢明宗这个县太爷一边安抚百姓,带领人救灾,努力完成他作为知县的责任,一边兴奋不已,期待事态发展。
确定是洪涝的那一刻,秦氏脸上也露出了诡异的喜色:“是洪涝,真的是洪涝!”
“儿子!”她亢奋地扯住谢淮安的手臂:“我们的苦日子总算熬到头了!”
谢淮安也很兴奋,但现在还不能着急,他严词警告爹娘:“再等等,南方没有乱起来之前,我们不能有任何动作,也不要泄露任何异样,明白吗?”
这些年,他怀疑身边总有人盯着,是以不管做什么事都万分小心。
“淮安说的没错。”谢明宗当然明白轻重。
“好,娘知道了。”秦氏道,深知自已拖了很多次后腿,此时连忙收起过于激动的情绪。
这次她一定不会坏了儿子的好事,她还等着回京做一品诰命夫人呢。
老夫人倒是全然不知家人的秘密,只觉得天要塌了,若是在京城,肯定不必遭遇这破天气。
于是整日郁郁寡欢不得开怀。
“娘,你等着吧,我们的好日子快到了。”谢明宗只能这样安慰,也不敢说得太多。
老夫人的心早已凉透,压根就不信儿子的话。
儿子赶紧修复与谢韫之的关系,带他们一家回京才是正经,否则她这把老骨头恐怕没两年好活。
向来地方发生灾情,若是处理不当便会革了当地官员的职位查办,因此两相权衡之下,很多官员会选择瞒报灾情,直到事态严重才不得不上报。
因为大灾牵扯面广,法不责众,最后反而不会有太大的惩罚落下。
这就是百姓所痛恨的地方,官员为了自已头顶上的帽子,弃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
正所谓官逼民反,即是如此。
而这一次,宣和帝因着谢韫之等人的潜移默化,对南方格外关注,几乎是南方形成洪涝之际便知晓了情况。
“陛下,南方此次的洪涝,恐怕非同小可。”快马回来报信的探子说道。
宣和帝一听,立刻道:“宣谢将军与沈大人觐见。”
早前些年,谢韫之便与他提议过,要重视南方的抗灾建设,于是宣和帝花数年时间,打造了直接隶属于自已调遣的暗司,专门督查各地官员,留意天下各地的大小事件。
天子有了自已的眼线,便不会失去对天下各地的掌握。
暗司设立不对外公布,人员亦没有实权,这样就避免了勾结舞弊等情况。
谢韫之与沈知节在御书房知晓了南方的灾情,很是凝重,然后积极为皇帝分忧。
次日上完朝,文武百官也知晓了。
谢韫之回府告知家人这个不幸的消息,全家人集体疑惑,看来灾情提前了两年?
许清宜听罢很揪心,洪涝在现代尚且是毁灭性的自然灾害,更何况在古代,一切援救措施都很落后的情况下,结果可以想象。
“哎,天灾无法预测,更无法躲避。”许清宜叹道。
一切只能等洪涝过后,如果朝廷的赈灾行动做得好,百姓应该就不会起义。
“夫人莫忧心,我们尽力而为便是。”谢韫之道,见不得妻子愁眉不展,便握住对方的手安慰。
“只能如此了。”许清宜点头。
接着,谢韫之又说了一个消息:“陛下派我去赈灾,同去的还有沈大人,但我们会分开行动。”
顿了一下:“明日出发。”
许清宜十分错愕,但又意料之中,轻叹一声:“万事小心,不必牵挂家中,一切有我和临哥儿。”
“嗯。”谢韫之深深地抱着夫人,万分不舍,
还有可爱的女儿,未来有一段时间听不到女儿的笑声了。
宣和帝十分重视南方的灾情,早早已经下令践行赈灾行动。
谢韫之与沈知节只是赈灾名单中的其中两位,同行的还有另外几位同僚,他们负责督促当地官员,以免资粮送不到当地百姓的手中。
此行很有必要,就算宣和帝不派遣他们前往,他们也会自请前往,但也很危险,令他们各自的家人忧心忡忡。
俗话说洪涝过后必有瘟疫,能够依旨前往灾区赈灾的官员,要么是忠义之土,要么是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