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山河之妃出农门(627)
“是,王妃。”玉衡答应一声。两盒护手的药膏,如果放到市面上,完全算得上是百金,给了老两口,糟蹋了。
不过这话玉衡肯定不会说出口,只要是主子吩咐下去的,别说百金,就是万金,她也会送。
叶子衿进了最后的烧锅间,“将晒成品的红薯粉拿过来。”
金氏听了,亲自过去将红薯粉拿了过来。
“锅里的水已经开了。”夏氏抬起头说。
叶子衿点点头,“很快就好。”
“粉来了。”金氏和几个人抬着几袋的红薯粉过来。
“青山叔你们过来看着。”做红薯是力气活,需要壮力和这边配合,叶子衿特意找了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子过来。
“都围过来。”叶青山吆喝一声。
大家赶紧全都过来站好。
“用沸水浇粉,八成熟以后,顺一个方向揉面,不能有疙瘩,直到不沾手,揉成能拉丝的面糊。”
叶青山等人听了,就将外面的棉袄脱掉,又在盆中反复洗好手以后,四个大汉站在了大盆边上,金氏用瓢舀了热水倒进大盆中,四个汉子相互配合,然后开始揉面。
这个过程算是力气活,纵然是四个大汉,将一大盆的红薯粉揉成面糊后,也感觉吃力。
不过这才是做红薯的第一步,剩下的就要试试漏斗了。
叶子衿让如兰站在椅子上,手里拿着特制的漏斗。叶子衿将一团糊糊丢进漏斗,面粉很快就成丝状往下漏。
“漏丝前先试一下,看粉团是否合适,如漏下的粉丝不粗、不细、不断即为合适。如下条太快,发生断条现象,表示粉浆太稀,应掺干淀粉再揉,使面韧性适中;如下条困难或速度太慢,粗细又不匀,表明粉浆太干,应再加些湿淀粉。漏丝前调粉以一次调好为宜。”叶子衿认真叮嘱大家。
金氏等人听了,连连点头答应。
面糊丢进漏斗,很快下来成了丝状。
“拍打要按节奏来,否则的话,成的丝不均匀。不紧不慢即可,以后你们要找固定的人来培养,算是大师傅了。”叶子衿吩咐。
“王妃,让小人来吧。”一个汉子站出来说。
“小的也可以。”另一个汉子也站了出来。
叶子衿抬头一看,原来是家里的下人,她微笑着点点头,“你们也不必过多考虑,常言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多找几个师傅练手,今年只是开始,明年的时候,才是重头戏。”
两个说话的下人脸色一红,的确,他们是担心家里的秘密被村里几个人学去了。
叶青山几个听了叶子衿的话以后,却深受感动,纷纷表态会认真学,绝对不会将方法外传。
叶子衿听了微微一笑,说实在话,她也不怕外传,毕竟,粉丝的销路以后不会太差,但小作坊出来的话,产量会更低。她的目标是各州的大客户,所以不怕有人和她竞争。
如兰本是练武之人,所以击打什么的,对于她来说,简直是易于反掌。
从漏斗中出来的粉丝,刚开始漏出的时候,显得很粗。过了一会儿,慢慢地变细,落入锅里,就显得特别细。
粉丝落入锅中以后,叶子衿立刻让金氏和夏氏,将粉丝用长筷子夹起,顺着锅台上的皮罩子拖入了冷水中。
然后再换一个冷水桶,直到所有的粉丝能分开,她才让金氏和夏氏用竹竿挑起,然后挂到外面去晾晒。
老爷子和陈氏看到作坊里的人抬出竹竿的时候,吃惊地半点儿没有说话。其他削皮的人也看傻了眼,这些难道全是红薯做成的?咋看着那么像细细的面条呢?
叶子衿见第一锅就成功,满意不少。
她继续坐下来,“红薯做完了,就用米粉、土豆粉做。”
金氏一听还可以用其他的粉做,顿时高兴万分。这样说,村里人根本闲不下来了。
叶青山等人听了也高兴,做熟了以后,速度也快。只要做得好,月底的奖金肯定少不了。
大伙全都憋足了劲干,一天下来,外面就摆放了不少的粉丝。
黄昏的时候,叶子衿终于从粉丝间出来,她又回到了香肠那边。
香肠这边更加显得壮观。
六头猪被杀,接了满满一缸的猪血,全都放了盐,成了猪血块。剁肉馅的人一天下来,累得胳膊几乎都抬不起来。灌肠的速度就更不用说了,一天下来,成果辉煌,院子里的绳索上,全都挂满了香肠。
“这才第一天,明天怎么办?”叶苏凉见她过来,摸着脑袋上的厨师帽问。
“作坊里放不下,就放到别的地方晾。”叶子衿笑呵呵地回答,“在荒地那边打上木桩,然后派几个人和两条狗专门在那边看着就是。别离开人就行。”
“行,就照着你的方法去做。”叶苏凉高兴地答应一声。
“这些下水、骨头和猪血咋办?”叶苏凉又问。
“晚上我配料,让人在外面的大锅中煮了,算夜班加班。”叶子衿乐呵呵地回答,“然后给工人分了,算是提前给工人的一部分福利。猪血的话,孔掌柜明早会派人过来拖走。至于大骨头,咱们自己煮汤喝,排骨红烧,多余的也分一些给别人好了。”
“还有猪皮。”叶子楣插言。
“做皮冻吧。”叶子衿想都不用想,“一起卖给孔掌柜,还可以做辣皮酱。”
“光说有什么用,别人又不会。”叶子楣嘀咕。
“得了,晚上我做,明日正好让孔掌柜的人拉走。”叶子衿摆摆手说。
“这么一说,真是半点儿也不浪费呀。”胖子蹦跳过来嚷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