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旧情,爱连环,恨连环(351)
“不由分说马上给我剃头,把脑壳周围的头发剃光,只留顶上巴掌大一块,这叫“一片瓦”,典型的彝族发型。从此开始了我当奴隶娃子的生涯。
“我幸好懂得隐忍之术,服从和乖巧,没有受过鞭打、戴木枷、转卖等刑罚。过了一年多,主人就让我在马棚边砌座炉子,修理破旧的马掌,我就当起铁匠来了。
“这里所有匠人,全都是白彝——也就是奴隶充当。黑彝不做这些,也不做其他劳动,主要就是打仗。”
停了半晌。两个知青问:“那,你何时才脱离的苦海?”
“怎么又当的银匠?”
金戈不禁苦笑:“哦,苦海?当我脱离它的时候,它已经不苦了。我父亲就是银匠,从小会这门手艺。后来,我就做起了银匠这个本行。”
旁边蔡谊笑道:“他说苦海不苦,还要加上一条,他已经娶了个寨子里最漂亮的彝族姑娘。”
两个知青也笑道:“啊,因祸得福呀?”
却又收敛笑容,因为眼前的金戈妻子是汉人——彝女就算穿汉族衣服、梳汉族头发,说话就听出来了。
蔡谊看出二人的疑惑,笑道:“莫慌,听他说。”
“简单说吧,我得到自由后,回到老家,分了田地。
“正碰上实行统购统销,农村号召“少吃建国”。在小组评议时,核定你这一户应卖余粮多少。这是硬杠子,一点都马虎不得。我在山上多年,种地都荒疏了,哪有什么余粮卖呢。于是,我就又回到山上来了,当我的银匠。
“也许这是我最后战斗立功的地方吧?也许是命运牵着我走的吧?我辗转来到这里,当了汉族的上门女婿。”
蔡谊说:“呵,他是享齐人之乐呢!”
钱皮不懂这话,子羽解释是一妻一妾、一夫二妻的意思。
“那解放了政策怎么允许?”
“哈,山高皇帝远嘛!他两边跑,从一边看他还是只有一个妻子。”
“那,你的娃儿……”
“你们看见的呀,大的妈妈是彝族,小的是汉族。”
终于忍不住问起相框里的女兵是谁,不可能是曾经的恋人吧?
金戈低眉沉吟一会,方说:“我们是县立中学的同学,也同时参加支队,当女兵,不知所终。姓周。可能也是被抓了娃子……真心是舍不得,怀念她。”
子羽冷丁又问蔡谊:“诶,那究竟是咋回事——一个女的……”
钱皮接过去:“两个镜框?”
蔡谊微笑道:“你们本意可能是想说,怎么一个女的两个男的?”
轮到蔡谊讲自己的故事了。
“我是浙江人。抗战胜利我高中毕业,参加了干训团,而后,进入了胡宗南的西南长官公署,小科员而已。49年老蒋兵败如山倒,这里成了老蒋在大陆最后的军事中心,把我们机构也派来了。我们部队几千人,不光武器精良,还带了大批银元和鸦片,用来贿赂结交当地人……
“在这片大山里,作战周旋的除了国共,还有许多乌合之众——拿步枪、猎枪、砍刀、弓弩的农民和彝族,称为土匪。
“三方混战。土匪跟我们打,因为我们是想拉拢他们的,所以手软。他们和解放军打,往往一触即溃,
“他们将解放军吹得神乎其神。说解放军可以用神帕过河,用神铲过夜。每人挎包上都挂一条神帕,拿它往河上一放,管他牛日河、大渡河还是普雄河,站上去就能过!
“背包上插一把神锹,露营时在地上铲几锹土,夜里就浑身发热,冰雪天也冻不着!
“解放军有种‘找人炮’,跟雷公电母是亲家,吐出团团神火,不管你怎样藏都找得到,就算敌军跟自己人混在一起,它都只炸死敌军……
“我在这段混战期间,看到过被一队人抓的娃子,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金戈这个周姓女同学。我跟她说过话,还曾千方百计想救下她,没有成功。唉不说了,不说了。
“也不知她最终的下落。”
长久的沉默。两个知青终于问:“你怎么住在这里?”
“我后来兵败被俘,接受教育后就释放了,还发给返乡的路费。我无颜回浙江老家,加之我觉得这里人缘、气候都好,干脆就留在这里。”
“你有先见之明!”两知青几乎同时叫出口。
“回去,可能不堪设想。”他自己也微笑收场。
钱亮、子羽没想到要在这里过夜,由于铁匠热情相留,于是这晚和阿华都睡在铁匠家。
次日上午,翠枝领着她的小羊上山去了。子羽问阿华:“你不上山?”
阿华不语,光摇摇头。
“她放羊的路你的马走不上去?”
“走得上去!”
“那你咋不上山?”
“有狼。”阿华半晌才说。
子羽笑道:“不信,她都敢上去。”
“她当然敢,就在她身边。”
“传说的?”
“真的,我亲眼看到过!”
钱亮也亲眼看到过。撺掇道:“嘿,真有这种稀奇事?我们一路去看!”
阿华先出去了。子羽不知钱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肯去。
钱亮说:“你以为我想整他?我不会整他,只想气他,把他气跑。”
“如何气?”
“跳舞!”
子羽在想这样好不好,对阿华有几分同情。想到翠枝和她爸对阿华态度不冷不热,铁匠甚至当的是“戳锅漏”,甚至想到翠枝若嫁给他会郁郁而终,便终于道:“好吧,我把二胡带去。”
铁匠墙上挂把二胡,子羽摘下来。山道马反而走得慢,二人把阿华拉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