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如意(112)
这事裴宵也头疼。他知道孙庆芳做下的恶事时,已是两家天各一方,原想着念在故去的祖父、父亲,还有祖母的份上,就这样往后恩断义绝便罢,谁料出了这变故,还能叫人见了祖母。
不过见了又如何?没要了孙庆芳的命,还允许她们在西京立足,已经是愧对昭昭,也早已全了对祖母的孝道。
“二婶放心,祖母心里惦念着姑母,求生的意志反而会更强,不会有事。”裴宵沉声回道:“我与昭昭成婚后,昭昭也不必踏足延年院,我不会叫祖母为难她。”
听他这样说,戚氏才真的放下心来,也不再多问。她的意思原就是只要别影响到昭昭就好,他们祖孙如何相处,轮不到她过问,她也不关心。
“好,你心里有数就好。”戚氏点头,这才将注意力放在一直未敢露面的孟如意身上,对她道:“昭昭,你躲什么,姨母还能吃了你不成?”
孟如意听出她腔调里没有怒意,这才怯怯地挪了两步,将自己露出来,冲戚氏露出一个讨好般的笑。
戚氏乜了她一眼,见她那小模样忍不住想笑,想着接下来要做的事,生生忍住,转向裴宵,“侯爷的话可说完了?若说完了,便叫昭昭好生休息吧。”
话已至此,裴宵不得不走了。孟如意心下长舒一口气。
戚氏领着裴宵出了门,还没走出琉璃院,就停下了脚步,“侯爷,昭昭心事重,刚刚当着她的面,有些话我没说。”
裴宵就知道被撞见他举止轻浮的事还没过,低头虚心受教。
“我问你,若嫣儿订了亲,你会同意她的未婚夫婿在成婚前整日往她的闺房里闯吗?”
话音刚落,裴宵心里咯噔一声,这些时日被幸福冲昏的头脑瞬间清醒了些。
“别的我也不多说了,如果你对昭昭真有些情意,还请你给她尊重和体面。”
裴宵被这一句话说得几乎无地自容。
他对昭昭的心,日月可鉴,可他做的事,却真真是大大出格了。
因为一直同处一府,兼之过往的特殊际遇,让他忽略了该有的礼数,正如二婶所言,这样的行止何尝不是一种冒犯?
昭昭顺从惯了,从不会将他往外赶,心中是否也觉得自己待她不尊重呢?她本就心事重,若真这样想,不知会有多难过。
想到这里,后背不觉一凉,迫不及待就想回去跟她解释,却又被定在原地。
最终只是拱手对戚氏道:“我对昭昭的心意自然是真的。二婶教训的是,是我疏忽了,往后必定注意,不会再犯。”
戚氏见他如此,颇为欣慰,点点头,便放他走了。
从那日起,裴宵便没有再踏足过琉璃院。
可即便他不再现身,孟如意冬日里平静的养病生活还是悄悄发生了些变化。
比如,时不时便发现窗台上多了束不知名的花,餐桌上多了碟新鲜的菜式,诸如此类小小的“惊喜”,不胜枚举。
随着这些小玩意儿,大多时候还附着小笺,寥寥几语,讲一讲这些东西的来历,最后缀上一个“念”字,每每叫她看得面红。
后来渐渐习惯了些,只还是忍不住时时感叹,侯爷真是个极好的人啊。
即便两人并非寻常的未婚夫妻那般情深意重,他也在十分努力做好一个未婚夫婿了。
第72章 第 72 章
这个冬季比孟如意印象中的要短些, 仿佛没过多久,春天便热热闹闹地来了。
院中桃红柳绿,鸟雀争鸣, 一派欣欣向荣, 叫人哪怕只在屋里望着, 都忍不住嘴角上扬。
孟如意被关了一整个冬,又面对着这样好的时节, 颇有些蠢蠢欲动。
奈何她的婚期定在四月初八, 眼看着就到了,戚氏忙得脚不沾地,她虽好些,但也有许多必须亲力亲为的事, 实在是没那闲工夫。
需要她亲力亲为的其中一项,是收拾清点裴宵当初着人帮她从永州带回来的家什。
从永州带过来的东西, 除了日常取用的,其余都收在了舅舅家, 加之她本身也要从舅家发嫁, 于是二月尾,孟如意便离开了侯府,住进了戚家。
要说起来,戚氏本不愿意叫她这样早就过去的,她可还记得弟弟说过,自家外甥心里也惦记着昭昭呢, 眼看着佳人旁嫁的节骨眼上,晚些去也可少生波折。
可昭昭提起来要去收拾父母留的嫁妆, 她也不能说不让去,实是这理由是不能说出口的。
不光是自家外甥, 她估摸着自家儿子心里也不好受,从婚事变故之后还没见他回过西京呢,说着忙忙忙,可再忙还能忙得过裴宵去不成?人家虽也是经常跑出去不知道做什么,大部分时候却是待在西京的。
越想越不成。待昭昭成了亲后,儿子的婚事也得提上日程了,否则他别再自己瞎想,钻了牛角尖去。
戚氏想起这些,不由叹气,儿孙都是债呀!
**
临近婚期,整个侯府一天一个样。裴宵三月初离开了西京几日,回来已是三月中,他甫一踏进院门,就不觉一愣。
正院里的那棵老柿树上,一个小厮正忙着挂彩绸,一边挂一边笑嘻嘻地与树下一个侍女说话。
这画面本不出奇,却奇异地让他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不过一瞬,裴宵便记了起来,眉头不觉紧蹙。
那是在梦里曾经梦过的场景。
在那场梦里,此刻,小厮正对侍女说:“二爷等了这些年,终于要抱得美人归了。”
回想到这里,裴宵猛一激灵,后背起了一层冷汗,忙甩甩头,将那画面从脑海中赶出去。心中默念,现下,要抱得美人归的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