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的马车上,崔循曾叮嘱她不要过多饮酒。
萧窈此时却顾不得许多。起伏的心绪令她几乎难以自持,唯有喝些酒,才能勉强定下心神。
“公主,”青禾上前,小心翼翼接过她手中的釉盏,“可是有何处不适?”
“我要见翠微。”萧窈面上不曾失态,可开口时,声音微微颤抖。
青禾吃了一惊,迟疑道:“翠微姐姐在家中……”
这是老夫人的寿宴,陆氏仍在陪母亲说话,崔循也在前头宴厅,于情于理都没有她先独自回去的道理。
萧窈倚着青禾,闭了闭眼:“是了。”
许多年前的旧事,哪里还差这半日?便是晚间回去再问翠微也是一样的。她这样劝说着自己,重新坐回位置上,心思却早不在此。
王旖怎么会与长姐扯上关系呢?
萧窈虽年少,又病得浑浑噩噩,许多事情记得不大真切。但她知晓长姐的性情,温柔细致、妥帖周全,这些年就没同谁红过脸。
哪怕真受了委屈,也不会如她那般掀桌泼酒,只会含笑忍让。
又岂会同出身王氏的大娘子有何龃龉?
不应当。
萧窈下意识又想饮酒,指尖触及冰凉的瓷盏时,忽而一顿。
她想起了桓维。
想起许久前她与王旖对峙那日,桓维在众目睽睽之下的让步;也想起了年前在学宫,细雪红梅中,桓维望向她时那莫名怅然的目光。
前者,萧窈一度以为是他为人周正持重,又看在崔循的份上,故而“帮理不帮亲”;而后者,萧窈未曾找到合适的缘由,但那不过是短暂的插曲,也没放在心上。
而今,电光石火间,她仿佛触及了真正的缘由。
第082章 第 82 章
桓维仍在建邺。
依着原本的打算, 过了年节,便要携家带口回荆州去的。开春后天气和暖,行李都收拾妥当, 却被桓翁给拦了下来。
桓翁自言命不久矣, 情知桓大将军不便回京,便叫桓维这个长孙留下代为送终,也免得去而复返来回折腾。
上了年纪的人言谈多有避讳,桓翁任诞惯了,非但不忌惮生死之说,反催着儿孙们帮他置办合乎心意的棺材。
此事乍传出时, 众人大都是一笑置之,萧窈还曾听长公主讲了些桓翁昔年趣事。谁也不曾想到, 没多久, 他老人家竟真一病不起。
虽请医用药,依旧每况愈下。
到如今当真是“命不久矣”。
因桓、陆两姓素有交情, 今日老夫人寿辰,桓维亲至祝贺,但却并不曾留下与人取乐。宴罢,便要离开。
迎面遇着萧窈时, 他不由得一愣,旋即颔首问候。
萧窈原是来找崔循的,也不曾料到半路遇上离席的桓维, 停住脚步,默不作声打量着他。
桓维在士族儿郎之中也算出众, 身形矫健, 剑眉星目,是个俊朗的青年。萧窈原本对他的印象很好, 此时动了动唇,却愣是没说出一句话客套话。
桓维觉出她的不对劲,面露疑惑。
萧窈暗暗掐了自己一把,扯了扯唇角:“长公子这是要回去?”
“正是。”桓维觑着她的面色,“公主可是有事?”
萧窈摇头:“没什么要紧的……代我问候尊夫人一句吧。”
桓维下意识皱了皱眉。正不知该如何是好,崔循的出现打破了这微妙的气氛。
三言两句寒暄后,桓维离去,崔循这才向萧窈道:“今日戏唱得不好吗?怎么……”
萧窈好似并没听到他的声音,目光追随着远去的桓维,像是钉在了他身上。
崔循握了她袖下的手,待萧窈回神,又问了一遍。
“并没不好,”萧窈实则连演了什么曲目都记不得,随口敷衍了句,“……我饮多了酒,想回去歇息。”
见崔循似有犹豫,又道:“你若有事,只管忙就是,不必陪我。”
崔循的确有事,方才陆简那边的仆役过来传话,请他再去一叙。他一听便知,恐怕是先前有些话不便当着萧窈的面提。
他斟酌片刻,颔首道:“我令人先送你回去。”
萧窈点头应下。
她几乎是迫不及待离了陆家。马车上,青禾为她斟了盏醒酒的浓茶,萧窈指尖摩挲着茶盏上的冰纹,并没喝。
她此时此刻清醒得很,用不着醒酒。
翠微依着萧窈出门时的叮嘱,在院中晒书,见她身上沾染着酒气步履匆匆回来,眼皮一跳。
“随我来。”萧窈眼中没了一贯的笑意,轻声道,“有些事情想问你。”
萧窈少有这样郑重其事的时候。翠微不敢等闲视之,紧随其后进了卧房,关切道:“公主在陆家时,遇着什么意外?”
“不是我。”萧窈扶着小几落座,目不转睛地看她,“当年来建邺避祸时,长姐可曾与王旖因何事有过不合?”
翠微满脸错愕。
萧窈又问:“长姐与桓维,可曾有何交情?”
有那么一瞬,翠微动过哄骗萧窈的念头。
但在这句话问出后,她便知道,当年之事恐怕瞒不住了。
萧窈不再是当初那个年少懵懂的小女郎,来到建邺后磕磕绊绊,却也涨了阅历,愈发敏锐。
翠微不曾开口,但这无言的沉默已是回答。
“那时桓、王两家纵然还未定亲,应当也差不离了,以阿姐的性情,应当不会掺和其中才对,”萧窈紧攥着手令自己冷静下来,追问道,“当年究竟是何种情境?你若不肯说,我便亲自问桓维去!”
翠微见她气急,只得道:“女郎自是对桓维无意,是他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