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也不能不知会建邺。
毕竟若有万一,总不能毫无准备。
他重新铺纸,心中斟酌着措辞,向石生道:“池岭究竟是何境况?晏将军为何会受伤?”
“此事实在怨不得将军。”石生下意识辩解了句,愤愤不平道,“将军去时,料到池岭附近会有埋伏,也备了应对之策,战后擒获魏三……”
只是谁也没料到,捅晏游一刀的,不是魏三这个贼首,甚至不是哪个身强体壮的叛贼。
而是依旧瘦骨嶙峋,曾经情真意切向晏游再三道谢的老里长。
揣着刀的人姿势是会有不同,但那时天色已晚,老人身形佝偻,深一脚浅一脚地上前送新烙出来的饼。
晏游有片刻放松,迟钝了些。
便这么着了道。
管越溪攥着拳,指甲几乎已经要嵌入肉中,开口时声音微微发颤:“他为何要……”
“他那孙儿染了疫病。”石生咬牙道,“得魏三允诺,若办成此事,给他一纸符箓。”
李叟得手后,看着温热的鲜血涌出,并没任何得意之色,也没想逃,直愣愣地跪倒在地。
如梦初醒般哭嚎起来。
边哭边说自己对不住小晏将军,只是儿子早死,家中只这么一点血脉,总不能看着孙儿去死。
石生那时恨得咬牙切齿,若不是晏游阻拦,必得抽刀砍了他。
可李叟还是没活下来。
他哭过,颤颤巍巍爬起来,一头撞死在了旁边的石井栏上。
石生讲完,一言难尽地沉默下来。
管越溪怔了片刻,最后还是深深叹了口气,研墨提笔。
不多时,写就两封书信。
他冷静吩咐道:“这封走官道,与公文一同送往宫中;另一封,择可信之人乔装打扮,送至公主手中。”
第120章 第 120 章
出自管越溪之手的两封书信前后脚送至建邺, 最终都摆在萧窈面前。
其中内容截然不同。
与公文一道送来的那封,讲的是晏游伤情并无大碍,计划将计就计, 引蛇出洞, 请圣上不必忧心。
而私下送来那封,讲明池岭原委,请她周全示下。
萧窈脸上几无血色,但还算镇定。
她仔细查验过后信封内的密文,轻声道:“走官路送来的信,有先前被拆开过的痕迹, 想是幕后指使之人未能确准晏游伤情,想要以此为佐证……”
那日, 花溪一干人等都被石生扣下, 与晏游伤情有关的消息封得严严实实。
管越溪料到明面上送来这封信未必安全,故布疑阵, 想要借此机会递出假消息,令对方有所忌惮,不敢贸然行事。
“此举怕是无用。”崔循一阵见血道,“若晏游丧命, 湘州群龙无首,正合了江夏的心思;可若一击不中,晏游活下来, 今后必然不会再有这样轻易得手的机会,拖延下去也并无益处。”
归根结底, 挑起池岭刺杀, 便意味着江夏王决意动手。
“是。”萧窈也已想明白这个道理,因太过用力的缘故, 捏着书信的手不自觉发颤,“晏游他……”
从得知这一消息的那刻起,萧窈便如被架在火上煎熬,既担忧湘州局势,也担忧生死未卜的晏游。
晏游坐镇湘州,牵一发动全身,其实合该更谨慎些。
但萧窈说不出苛责的话。
管越溪在信上详述了晏游遇刺一事,并未推诿,认了疏忽失察的过错。只是在提及李叟时,还是不忍,为晏游陈情分辩了几句。
这是特地为晏游设计的陷阱。
因知晏游武艺超群,于军事一道算得上天纵奇才,故而虽抛出魏三这个棋子,却没指望他能同晏游抗衡,实则是将宝压在了李叟身上。
晏游接手湘州的时日不算长久,但在百姓中声名极佳,尤其是在前任王俭的衬托之下,就更显得宽厚随和,事必躬亲。
可正是因此,被有心之人利用,成了淬毒的利刃。
萧窈心中翻涌着说不出的滋味,正踌躇间,崔循覆上她的手,拢在掌心。
崔循不是擅长甜言蜜语的人,也觉那些安慰的话分量太轻,只好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醒萧窈,还有他在。
肌肤相贴,萧窈这才惊觉,自己的手竟凉得这般厉害。
她回握崔循,直至与他十指相扣,温度浸染,原本悬在那里的心仿佛也稍稍有了着落。
崔循腕下压着暗线送回的信,萧窈方才满心惦记着晏游,直至此时,才发觉那仿佛是张画像。
她怔了怔,疑惑道:“这是?”
崔循展开画像:“是萧巍的门客,江舟,如今是在为江夏王做事。”
画像上的男子生了张容长脸,原应是令人倍感亲和的面相,却因太过消瘦的缘故,显出些超乎年纪的衰颓,犹带病气。
好似灾年食不果腹的穷苦百姓。
但他那双难掩阴鸷的眼,却绝非常人所能有。
萧窈眼皮一跳,心底浮现不祥的预感。
崔循抚过画像上那双眼:“陈恕与他那位叔父截然相反,行事低调,不常露面,叛军之中知晓他底细的人不算多。我曾在机缘巧合之下见过他一面,还是后来才知,那便是陈恕。”
只不过那时的陈恕要年轻许多。
若不是这双眼令他印象深刻,未必还能认得出来此人。
“魏三是陈恩心腹,能令其为之卖命的,应当也就只有陈恕这个所谓的‘少主’了。”萧窈从惊诧中回过神,“是他算计了晏游。”
她先前已经从崔循那里得知,陈恕绝非好相与之辈,直到眼下。才算有了切实体会。
“晏游生死未卜,若当真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