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折竹碎玉(32)

谢盈初与那位陆六娘子似是知交好友,两人不论何时总在一处。

而她们身后跟着的谢昭身着玉色锦袍,恰到好处地衬出他颀长的身形,银线绣成的竹柏暗纹映着日光若水波粼粼,十分瞩目。

陆西菱上回在王家时,伶牙俐齿,有意无意地将事情往她身上引。这回却格外安静,目光在她唇边的青瓷杯上停留一瞬,什么都没说。

倒是谢盈初主动上前问候,又解释道:“水榭之中备了笔墨,供宾客题字作画,我依着祖母的意思,请三兄过去坐镇……公主可要一同前去?”

“多谢娘子好意。只是我不通文墨,去了只怕也是败兴,还是不打扰你们了。”萧窈持着杯子,莞尔道,“谢氏的酒果然很好,名不虚传。”

谢盈初见此,便没强求。

园中宾客大都得了消息,三五成群往水榭去,萧窈逆向而行。

她本就不熟悉此处的道路,尤其是在这偌大的梅林之中,兜兜转转,最后不知怎的,竟绕到了先前那处亭子。

谢昭已经被谢盈初请走,可崔循竟还在。

他对谢昭的琴并没什么兴趣,也不喜文会的喧闹,打算的是喝完这盏酒,看完最后一页公文便离开。

崔循合了牒牍,正欲起身,余光却瞥见一角红裙。

萧窈杯中的残酒已经冷了下来,持着瓷盏的手,指尖微微泛红。

她步入亭中,将杯子放在石桌一角,问道:“还有热酒吗?”

在不远处有谢氏的仆役,无所事事地守着煮酒的小炉,可她并没去。

青瓷盏中余着些许残酒,边沿处,依稀残存着抹唇脂。

崔循错开视线,微微颔首:“有。”

萧窈正要亲自斟酒,却被崔循拦了下来。

“两种酒不同,不宜混饮。”

崔循另取了只新的杯子,修长的手提起莲花注碗中温着的注壶,略略倾斜,金黄澄澈又依稀透着些青碧色的酒液缓缓淌出。

不多,只小半盏。

萧窈皱了皱眉。

崔循像是看出她的心思,一板一眼道:“此酒性烈,不宜多饮。”

在他那里,仿佛总有许多“不宜”的事情,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萧窈看向他手边的牒牍,想起一事:“听父皇说,太常寺欲知我是否参与元日祭礼?”

崔循:“公主去或不去,章程不同,自该尽早定下。”

萧窈点点头,又问:“那依少卿看来,我是该去,还是不该去?”

崔循未置可否,只道:“此事该由圣上决断。”

“父皇虽未明说,但看得出来他想要我去,只是怕礼仪疏漏,出什么岔子。”

萧窈不似从前那般针锋相对,态度温和,像是真为此事烦忧,想要问问他的意见。

崔循:“公主若去,太常寺自会拨仪官,为你讲授礼仪章程。”

“这样……”萧窈托着腮,看着崔循那形容美好,却永远好似覆了霜雪的眉眼,鬼使神差地,开口问他,“那少卿可愿亲自教我?”

崔循原本低垂着的眼睫倏地抬起,那双如深潭般幽深而平静的眼中生了波澜。

萧窈能清楚看出他的诧异,就如牢不可破的坚冰上浮现裂痕,清晰可见,无处遁形。

但这点失态转瞬即逝。

崔循很快就恢复了那副从容不迫的模样,缓缓道:“圣上若有令,臣莫敢不从。”

萧窈听出他在避重就轻,想了想,略略倾身,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不是父皇的意思,是我的意思。”

她在梅林中转了许久,衣襟上仿佛沾了梅花的幽香,又不尽相同。

鬓发上那枝被长公主随手簪上的细小红梅并不牢固,本就摇摇欲坠,她一低头,竟从鬓边跌落。

在反应过来之前,崔循已经抬手,接住了那簇梅花。

修长如玉的手掌心,躺了朵艳丽如火的红梅。

第019章 第 19 章

崔循的手生得极好,皙白修长,骨肉匀停,如美玉精雕细琢而成。

掌心的纹路清晰深长,是相士口中性情坚韧果决、有福之人的手相。

朔风拂过,吹落他掌心那簇梅花,也打破了两人之间微妙的静默。

萧窈意外于崔循会多此一举,就连崔循自己,其实也没料到。

他自少时起,秉持的便是“三思而后行”,少有这种行动比脑子快的举动。在意识到做了什么后,一时也分辨不出心中究竟是惊讶多些,还是懊恼更多些。

但无论是何种情绪,都令他的脸色冷了三分。

崔循知晓萧窈不喜自己,尤其是在带她到王家辨认凶手之后,再见面,便全然没有一点好脸色了。

她会主动去找谢昭听琴,对他,却只会避之不及。

眼下萧窈的态度实在反常,崔循不明白她这转变由何而来,依旧垂了眼睫,缓缓道:“临近年节,臣事务繁忙,怕是未必得空。”

萧窈就知道他会如此回答,并没多少意外,也没多费口舌,施施然离开了。

崔循碾过指尖,看着她鲜艳如火的身影远去,在疏影横斜的梅林中消失不见,这才终于收回视线。

石桌上,他斟的那盏酒原封不动地留在那里,萧窈并没沾,也没带走。

像是一阵恼人的风,来的猝不及防,去得干脆利落。

亭中空落落的,寂静无声。

崔循起身,踩过被风吹落在地的那簇红梅,吩咐亭外候着的仆役:“备车,回府。”

-

谢氏的赏梅宴遍邀建邺士族,班漪会在其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只是这种场合,班漪要应付的人颇多,并不能随性离群。

上一篇: 扇子的自我修养 下一篇: 游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