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进大佬自传里成了白月光[70年代](61)+番外
一老两小在小路上好一顿亲热,有路过的社员远远看见了,笑着调侃了几句。肖老太也缓过了激动的情绪,一手拉着一个:“走,咱们先回家!姑婆最近可弄到不少好吃的好玩的,还想着啥时候赶公社,给你们送上来哩!”
至于今天已经上了几个小时,现在请假就白干了的工分?就那两个工分,哪比得上回家给她闺女女婿,孙女孙子做好吃的来得重要?
大队上本来就对肖老太很是照顾,其实老太太上不上工,挣不挣工分,都是能过得很好的。
别的不说,就肖老太身为三位烈士的家属,每个月就能领到三份粮票和钱的补贴,另外,县里和公社上,也因为她一门三烈士的荣誉,给另外安排了照顾和优待。
肖老太今年都63了还坚持每天跟着上工,纯粹是因为她一个人在家呆着寂寞,不如上工,大队长也不可能给她安排什么重活累活。
一边上工做点轻省的活计,一边还能跟其他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闲唠嗑,一天过得也挺充实的。
虽然也很舍不得赵美丽和鹿国安,可两口子都是有正经工作的,肖老太也知道不能耽搁两人,吃过丰盛的午饭后,就拉着鹿姝和鹿荣,一路把两人送到了村口。
一直目送着两人骑车远去,肖老太这才依依不舍地抹了抹眼角,笑着又拉着两姐弟往回走。
鹿姝只是安慰她,鹿荣年纪小,思想还比较简单,直接说到:“姑婆,你舍不得爸爸妈妈,你就跟我们一起回公社吧,我都听爸爸妈妈说过好多次了,他们说等你上来跟我们一起住的时候,我们就申请个小院儿搬过去。”
这话鹿国安他们也是早就跟肖老太说过的,夫妻俩是真把肖老太当母亲当长辈,理所当然认为自己应该给肖老太养老。
知道肖老太住不惯吵闹的筒子楼,还表示只要肖老太愿意上公社和他们一起生活,他们就找关系把筒子楼换成独门独户的小院儿。
虽然换的小院儿可能没有鹿国定他们那个那么大,但鹿姝他们家三个半房间的面积,换个中等大小,有水井有菜地的院子还是没问题的。
可惜肖老太一直都拒绝,说自己就在村里挺好的,周围都是一起处了几十年的邻居乡亲,真让她搬到公社去,人生地不熟的,她想找人说个话都找不到。
鹿姝也是因为知道肖老太的这些想法,才没有劝过让她搬家。
现在鹿荣不懂,劝着说了这番话,肖老太也不嫌啰嗦,慈爱地摸了摸他的脑袋,说人就是树,一个地方扎根久了,就不想挪根了:“我的根就在月牙村,人老了就越念旧,知道你们有这份心就够了。”
鹿荣听得懵懵懂懂的,只是看姐姐也没说什么,就茫然地“哦”了一声,不再琢磨这个话题,反而很快就好奇起了村子里最近能玩的。
肖老太在村子里常住,山上河里,犄角旮旯,哪里都摸透了,当然知道小孩子都喜欢玩些什么。
她也很希望两个孩子在村里能玩得开心,兴致勃勃给两姐弟说:“最近村里忙着做秧田,撒秧苗,水田里也要赶了大水牛来犁田。那大犁刀往泥巴里头深深地刮,在里头养了一个冬天的黄鳝泥鳅可得被人操了家,一个个被刮起来,肥嘟嘟的直蹦,村里不少娃娃都跟在后头捡黄鳝泥鳅,还有撒了肥料的水田,鲫鱼一窝一窝的翻白……”
说得鹿姝和鹿荣都馋了,回家后换了身打补丁的旧衣裳,鞋子也不穿,拎着家里的桶就跑去逮黄鳝泥鳅去了。
鹿姝和弟弟去玩捉泥鳅的时候,江盛也在村里上工。
不过他干的不是混两个保底工分的轻省活,而是能靠技术拿满工分的秧田抹平工作。
秧田又叫秧床,是孕育秧苗的地方,通常会选在土壤肥沃、水源流通、光照充足的优良水田,在被水淹没的水田里,从水底挖出细腻肥沃的泥巴,人工堆起一个比水面略高的温床。
之后稻种就要被均匀地撒在这个湿润温暖的泥巴温床上,在人工的精心照料下,迅速生根发芽,长成粗壮翠绿的秧苗,而后才被拔出来,移栽到一片片水田里。
这样的种稻方式,能让种子发芽率更高,栽种过后成活率也更高,还能缩短水稻的成熟时间。
为了让稻种在温床上更好的生根发芽,最开始这个温床上就必须要保证绝对的平坦。毕竟稻种太小了,但凡有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凹坑,里面满满浸满了水,稻种掉进去,就会被淹得无法发芽。
一个坑凹不起眼,一颗稻种不重要,可若是数量上来了,那也是对集体财产的一大折损。
所以每年对于做温床,抹平泥巴的这个工作,大队长在挑选社员上,是十分谨慎的。
江盛也是因为表现得好,这两年才被大队长破格选中。
比起挖沟渠挑粪桶的工作,这个满工分的活看起来是要轻松一些,可只有干了的人才知道这活儿又多折磨人。
不仅要不停反复地抹泥,肉眼观察,泼水重新抹,过程中还要一直弯着腰。
坚持一天下来,人的腰杆子都要断了。
也亏得江盛还年轻,身子骨具备着比之成年男人更好的韧性,干完一天下来,晚上用热水敷一敷腰上,第二天就能什么事都没有地继续上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