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只想复国(17)
定王妃半信半疑:“哦?是这样啊……”
聊着聊着,她眼皮一抬,将目光定在了陶瑛身后,正在整理布料的江御暮脸上。
“这是你新招的伙计?”她问陶瑛,“戴着面纱做什么?”
“是新招的,干起活来手脚麻利着呢。”陶瑛道出早就准备好的说辞,“这丫头心实,昨天在日头底下扫院子,把脸晒伤了。恐污了王妃的眼,因而戴着面纱。”
定王妃歪着头打量江御暮,疑道:“既是新伙计,我为何会觉得她那么眼熟呢?”
好像在哪见过……春狩秋狩?还是诗宴酒宴?难不成,这姑娘曾做过哪位官家小姐的近身侍婢?
陶瑛笑笑,回身唤她:“青萝,过来让王妃瞧瞧。”
江御暮走到二人面前,垂首低眉,似有畏怯之意。
定王妃观察片刻,直接伸手摘下了她的面纱。
“哎唷!”
江御暮脸上涂着深深浅浅的胭脂膏子,像是极为严重的晒伤,观之可怖,惊得定王妃直接闭上了眼,迟迟不愿睁开。
“戴上吧戴上吧!”她闭着眼摆摆手,打发江御暮走远些。
等余惊彻底平复,定王妃又觉得自己方才的举动有些刻薄,于是吩咐丫鬟取来医治晒伤的药膏,赏给了“青萝姑娘”。
江御暮谢完恩,十分自觉地退远了。
她看得出来,定王妃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布料,而是能有个陶瑛这样的同龄女子,多陪她聊聊天,说说话。
果不其然,定王妃拉着陶瑛聊了一个多时辰的“京中轶事”,根本没顾得上看她们送来的衣料,但最终还是大手一挥,将它们全部买了下来。
临别之际,她依依不舍地把陶瑛送到内院门口,叹息道:“府里有规矩,我出不得这扇门,一会让管家送你们出去吧。以后若再制出什么新料子,可务必常来、多来给我送啊。”
陶瑛郑重点头:“一定。”
待离开王府,她又忍不住跟江御暮议论起来:“唉,定王妃的日子怕也无趣。自打十七岁进了王府,到如今,除偶尔进宫请安赴宴以外,已有五年没踏出过内院的门了。”
江御暮也是一叹:“上次见她已是六年前的事了,她今日见我竟仍觉眼熟……”
陶瑛好奇:“你们在何处见过?”
江御暮唏嘘道:“每年春秋两狩,都有许多官员得到恩旨,可带儿女同去。定王妃是武将之女,那年秋狩,她靠箭术技惊四座。想来,定王就是在那时对她一见倾心的吧。”
只可惜她一入王府,便要恪守妃妾之德,再无机会于猎场策马弯弓了。
唏嘘过后,江御暮还是问起正事:“对了,你们方才可曾聊过刘俭溺亡一案?”
陶瑛点点头:“我按你交代的,都跟她聊过了。她并未显出什么异样的神情,似乎确实不知刘俭是何许人也。听我说完他‘失足落水’一事,她也只叹几句可怜,接着又聊起了别的话题。”
江御暮思索片刻道:“如此看来,定王的嫌疑可以稍稍减轻。但也不能现在就下断言,还是得走一趟安王府,看看那边是何状况。”
行至安王府已是日暮,安王不在府中,由老管家带着二人前去拜见王妃。
安王成婚还不满半年。据陶瑛说,几个月前她第一次入府,安王妃挑选衣料时堪称兴致勃勃,神采飞扬。
可是从第二个月开始,王妃就变得意兴索然,无精打采。有耐心时还能随手一指,买下几匹衣料。换作没耐心时,干脆就闭门不见。
今日不巧,她们正赶上了安王妃心情不佳的时候,一进内院就听见她摔碎什么东西泄愤的声音。
“滚出去!都给我滚出去!”
屋里话音一落,便有几个小丫鬟蔫头耷脑地走出来,却不敢走远,只能守在门边上,静候吩咐。
管家敲敲门,高声通报了陶瑛二人的来意。
安王妃又将一盏瓷壶砸向门板。
“让她们也滚!我谁都不想见!”
管家却仍板着一张脸,冷言冷语道:“王妃若总是如此任性嚣张,老奴可就要将此事告知王爷了。”
闻言,江御暮与陶瑛对视一眼,在彼此的眼神中看到了同样的疑惑——身为管家,竟然敢这样对王妃讲话?
屋里安静了须臾,忽而爆发一阵尖利的笑声。
良久,安王妃打开房门,抱臂迈过门槛,慢悠悠地站定在老管家面前。
“好啊,你去告诉他。”
她的声音很柔,脸上似有笑意。
但那笑意很快又变成了怨毒,紧接着便有一记耳光甩在老管家脸上。
“去啊!连同我给你的这一巴掌,一起告诉王爷啊!有本事,直接告得他休了我啊!”
院内众人皆惊,小丫鬟们受不住吓,纷纷跪倒在地。
老管家回头瞥一眼陶瑛二人,见她们都低着头,似是不敢直视,这才回身对安王妃严肃喝道:“当着外人,王妃可不要丢了咱们王府的脸面!”
“脸面?我还有什么脸面?”王妃又是一阵冷笑,“你这老狗有脸,不妨换你来做穆归礼的王妃啊!”
老管家气得脸色发青,拂袖而去,只道:“王妃好自为之,待王爷回来,自有一番道理。”
安王妃不甘示弱,回屋抱起一盘茶碗,瞄准老管家的脑袋就砸,一连砸了七八只才停手。
奈何准头不佳,一只也没砸中,全摔在地上了。
丫鬟们跪地顿首,不敢妄动,江御暮却大着胆子挪动步伐,收拾起满地的碎瓷片来。
江御暮不出声,安王妃也不说话,只居高临下地看着她这番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