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太子妃只想复国(173)

作者: 无梨Gretchen 阅读记录

刘良路过旗杆时,抻着脖子往上瞅了瞅,刚收回目光,便发现守门的卫兵正在用防备的眼神打量他。

刘良连忙取出路引,言明来意,请他们代为通报。

两名卫兵听闻皇帝驾崩的消息,并未露出刘良预想中的惊诧眼神,更无表演性的悲伤情绪,而是对视一眼,朝刘良微微一笑,继而一人替他牵马,另一人带他进了官署。

刺史听完刘良带来的消息,显得有些忐忑,眼睛时不时往身侧的屏风后瞟去,不知在看些什么。

刘良便是再迟钝,此刻也该反应过来状况不对了。

这景州可真是古怪,他想,我得尽快抽身。

“刺史大人。”刘良旋即起身行礼,“下官还要尽快去涵州通报此事,今夜就不在此留宿了,您不必费心安排。”

“啊、对,涵州,你还得去涵州呢。”刺史有些前言不搭后语,双手搓成一团,连还礼都忘了。

刘良说了声告退,转身便往外走。

“你不必去涵州了,就在这里住下吧。”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忽然传来。

刘良肩膀一缩,转身去寻找那个声音的来源,目光很快定格在刺史身侧的屏风上。

这个声音好熟悉,在哪里听过呢?

刘良飞速思索着。

似乎……有点像前户部尚书家江大小姐的声音。

当初江家比武招亲,刘良常去观战,对这个声音印象深刻。

果不其然,江御暮下一刻便从屏风后走了出来,站定在刘良身前。

刘良目瞪口呆,行礼的动作甚至有些迟钝:“参、参见……”

该怎么称呼她呢?

太子妃?不妥不妥,新帝都快登基了,怎能还这样称呼先太子的遗孀呢?

刘良语塞片刻,闭上了嘴,转而生出了另一个疑问——

她怎么会在这里?

江御暮没有回应他的话,侧过头对刺史吩咐道:“你来教教他,该唤我什么。”

语毕拔腿便走,不多废话半句,直接策马往校场赶去。

次日一早,得月军再度起兵,近两千兵士浩浩荡荡往珏州赶去。

……

是夜,珏州东城门了望塔上的城防兵揉了揉眼睛,望着城外由远及近的点点火光,对一起值夜的同僚说道:“队长你瞧,那边是什么情况?”

二人极目远望,不多时,那串火把越来越近,他们看得也愈发清楚了。

“是去涵州赈灾的那些人吧?算算时日,他们也该回京了。”城防兵队长如是推测道。

“喔,也是。”小兵表示赞同。

二人暂且放松了警惕,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闲话,话题总脱不开皇帝和太子的死讯。

可是还没聊几句,城防兵队长就变了脸色,低声道:“不对啊……”

“怎么了?”

队长逐渐拧起眉头,伸出两根手指比划着远方那条队伍的长度,疑惑道:“赈灾的队伍有那么多人吗?我怎么记得前些日子他们路过珏州时,人数只有一百出头啊?”

小兵向前探了探头:“诶,还真是,他们怎么有那么多人啊?这远远看着,竟比来时多出十倍!”

“瞧这架势,倒像是来攻城的。”队长面色微变,即刻下令,“你去吹号,叫今晚值夜的弟兄们都来东城门预备着,以防万一。再去跟参军大人知会一声,看看是否需要把剩余二百多弟兄也叫来。”

小兵领命,继而又问:“要不要把烽火台点上?”

队长摇摇头:“咱们还不确定他们是什么人,切莫草率行事。一旦谎报军情,后续的烂摊子就难收拾了。”

往好处想,也许是他多虑了,这些人有可能只是给太子送葬的队伍。陛下——哦,不,是先帝。既然先帝那样宠爱太子,一定会把他的身后事办得风风光光。

但是……给太子送葬真的能用到这么多人吗?

远方的队伍愈发靠近珏州,不多时,方才那名小兵便回来了。

“如何?参军大人怎么说?”他急切问道。

小兵略带愁容,他知道,自己带来的消息会让队长失望。

“参军说……应该是您想多了。”

其实这句话已经被小兵美化过了,参军的原话是:“你们队长瞎放什么狗屁?如今又非战时,怎么可能凭空冒出来一支攻城队伍!去去去,回去值夜去!别打扰本将睡觉!”

小兵还曾据理力争:“参军容禀,那队伍里的人马确实多得不太正常。卑职听说太子殿下是在涵州剿匪时意外身故的,他们会不会就是那些山匪啊?”

此话一出,参军便打消了几分困意,狐疑道:“本将怎么听说,那些山匪已经被太子殿下剿干净了啊?就算有漏网之鱼,也不可能达到千人之数吧?”

小兵张了张口,鼓起勇气道:“那、那万一不是山匪,是外敌呢?”

参军被他这种猜想逗笑了:“亏你说得出来!珏州距边境甚远,中间还隔着景州和涵州呢!倘若有外敌攻入,他们早就点烽火台了,哪还轮得着咱们在这胡猜乱想?”

他虽下了如此判断,城防兵队长却无法轻易放下顾虑,双目仍紧紧盯住远处的人马,和由数百支火把组成的蜿蜒火光。

突然,他眯了眯眼,一手搭上了望塔的栏杆,越握越紧,最后捏起拳头重重锤在栏杆上,命令道:“快去点烽火台!”

小兵有些犹豫:“可是参军大人说——”

“那厮说个屁!”事态紧急,队长也顾不得斯文了,指着距城门已不足一里之远的队伍,高声叫道,“老子看见冲车和投石车了!除了作攻城之用以外,还有旁的解释吗?”

上一篇: 万人嫌炮灰她又美又飒 下一篇: 展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