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种田小农女(72)

作者: 胭脂醉鱼 阅读记录

仅有几个,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地里也种不出粮食,再不出去谋生路,家里的老婆孩子就要饿死,这才勉强跟着李春花去了县城。

结果呢,现在那批人是发了大财,恨不得把全家人都带到县里去。

最早一批进入工坊的老工人,现在已经赚的盆满钵满,有些人甚至在县里都买好了宅子。

这个小伙子原本有个未婚妻,是邻县一个富户的女儿。

两家说好开春就过彩礼,三月就成亲,结果中途有媒人给那姑娘介绍了一个工坊的工人,这婚事就吹了。

姑娘家也不傻,那工人虽然家里没地,但是每个月都能赚回来20两银子,攒一攒,什么样的地买不到?

婚事告吹,这小伙一家人就恨上了李春花。

村长仔细看了一眼说话的赵德子。

论关系,他和赵大牛还是本家,他爹和赵大牛的爹是堂兄弟,他们俩是正儿八经没出五服的亲戚。

这会子看人家赚钱就开始眼热了?

当初他们好的时候,可没见帮衬过赵大牛一家子。

村长对村里人心里的小九九一清二楚,闻言也不恼,只反问他:“当初人家李春花在村子里公开招聘的时候,你说什么来着?”

“你说人家是黑心买办,骗人去县里当奴才”

“怎么这会子你又愿意当奴才了?”

这话说的毫不留情面,赵德子脸色通红,气的不轻。

但是对上村长,他又不敢放屁。

其他人嘻嘻哈哈打趣,很快转移了话题。

这段话在在座的人心里留下一阵涟漪,今晚上又有一群人睡不着觉了。

都说二月春风似剪刀,其实正月的春风也褪去了冷冽。

过了十五,李春花就开始去县里上工了。

马师爷专门在县衙给她收拾出来一间办工的小屋子,摆上桌椅和笔墨纸砚。

先去工坊里面视察了一番。

凉粉的产出已经十分稳定,客源暂时没有增加,主要是车队暂时去不了更远的地方。

如果能和港口的海船联系上,说不定能有更多的订单。

扩大工坊是个大工程,柳县令暂时还没这个安排,李春花也就不想了。

工坊没什么问题,她又去了农官处。

赵农官整天都泡在试验田那边,周农官则是在记录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

他们两个一文一武,一静一动,配合的十分默契。

“周师傅,您在写日记呢?”

李春花带着自己做的小蛋糕,敲开了农官处的大门。

“哎呦,小徒弟来了,快坐快坐”

周农官眼尖,一看就看到李春花手里的小盒子,顿时笑的见牙不见眼。

这可是金贵的蛋糕,吃过一次就不会忘。

上次李春花给了他们一个小蛋糕,两个老顽童还差点打起来了。

他就带了一点点回去给孙子吃,结果小孙子天天缠着他买蛋糕吃。

这东西只有隔壁清水县有,还要排队预定,他上哪儿弄去。

“师父,这是给您和赵师父的,一点心意”

李春花把两个小蛋糕摆在桌上,一人一个分好。

“哎呀,老赵那个粗人,吃的明白吗,给我就行了”

虽然是这么说,周农官还是把给老赵的那份小心翼翼的给他放好。

他家有三个小孙子,可不够分的。

俩人寒暄了一阵子,说起了葛根藤。

“对了,小徒弟,葛根现在长的很好,你看看什么时间把它们移栽出去”

“我有预感,这个葛根肯定会给我们惊喜”

说起葛根,周农官很是激动。

他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令人惊艳的作物了。

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家族几代人才能培育出来一个良种。

就靠这一个良种,能养活一整个家族。

葛根对于周农官而言,不亚于是天上掉馅饼。

“先去看看再说,现在土地刚化冻,还不适合”

“最早也要等到3月份”

叫上另外两个徒弟,一行人去了试验田。

试验田里葛根藤长势喜人,现在已经窜了一米多长了。

周农官拿来小锄头,挖开一根藤的根部,可以看到一个拳头大小的根茎。

这个就是他们要采收的葛根。

周农官兴奋的脸都红了:“小徒弟,你看,长的多好”

李春花也笑了:“是呢,师父们照顾的很好”

葛根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辣椒苗了。

开春之后,地窖里的菜还能继续吃一波,所以地窖暂时还没打开。

里面的温度依旧稳定,进去也是暖和的很。

一小块辣椒苗已经长的有一只手掌那么高了,另外一块的芋头苗才露出来一个小尖尖。

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清理屋前屋后的排水沟,李春花的小院子也请人来清理了一遍,现在前前后后都干干净净。

下暴雨也不怕有积水了。

她在西边菜园子的边上,又移栽了几棵野生的花椒树。

小妹看过那个长满刺的树,有点不明白大姐为什么要费这个力。

不好看也不开花,还浑身是刺。

李春花告诉她,后面有一道菜,必须要用到这个花椒,别看人家长得丑,拿来调味那可是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