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种田小农女(97)
第一批红薯藤,李春花安排给了农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
每个人一根藤,按照周农官的种植方式回去扦插,然后浇水施肥。
这些新的品种,需要经过长时间反复的试验和筛选,才能找到最合适的品种。
得益于烧火土沤肥的技术,今年小河村的亩产提高了不少,家家户户除了交税粮之外,还能有不错的盈余,足够填饱肚子。
大家热闹的翻着地,准备种一茬秋萝卜。
第 49 章
小河县的发展引起了上面各级官员的高度重视。
无他,大梁这几年连年征战,民众迫切需要休养生息,不少城市已经开始出现流民。
皇帝每天着急上火,为了军饷和税银在朝会上和大臣们吵的不可开交。
大梁是有钱的,但是大家都不愿意把钱拿出来救济百姓。
百官互相推诿,都想逼着皇帝开国库。
但是国库的银子是用来基础建设平衡全国各项开支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妄动。
现在在位的皇帝虽然没什么本事,但是却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
他约束后宫,勤俭节约,陵墓也暂停修建,祖宗的宗庙也都暂停装修。
皇宫大殿好几处漏雨和塌陷,都没钱修。
任何时代都不缺做实事的官员,很快,小河县的情况就被上报到了皇帝的案头。
看着条理清晰的奏报,梁帝激动极了。
要是各个州县都能效仿小河县,那他梦想中的太平盛世岂不是不远了?
帝王们都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得见毕生理想实现,所以,梁帝很快下达圣旨,要朝廷组织各级官员前往小河县参观学习。
柳县令接到消息的时候,使臣们已经在路上了,不日即将抵达。
整个县衙灯火通明,各级官员通宵商量接待事宜。
马师爷统领全局,柳县令负责陪同。
县城里所有的酒楼饭店都被征用,街道都被清扫干净,净水泼街,黄土垫道。
街边的铺子也都换上了新鲜的产品,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清理了好几遍。
每个人都穿上自己最体面的衣裳,脸上还要带上笑容。
使臣们抵达小河县的时候,柳县令带着一众县衙的班子等在城门口,远远就看见打头的一队士兵骑马而来。
后面跟着好几辆马车,里头最低都是知府。
众人下车之后,对小河县宽敞的街道,井然有序的商铺啧啧称奇。
还有铺子里售卖的产品,新颖清奇,是别处都见不到的。
还有小河县的港口,建造的高大威猛,船只络绎不绝,码头的工人们忙的脚不沾地,各个汗流浃背,但是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有人拦住了一个扛包的汉子,问他每天能挣几个钱?
汉子放下背上的粮食,憨厚一笑:“回大老爷的话,俺们是小队合作的,每天大概能挣一两银子”
说完嘿嘿一笑,提着粮包健步如飞的走了。
一两银子?
众人吓了一跳。
一个县令的俸禄,一个月也才10两银子。
没想到一个干苦力的,一个月都能挣到30两。
马师爷在旁边补充道:“这个还算是少的,要是遇到货船多,掌柜的加急舍得打赏的,一个月能挣50两呢”
这边的港口是新建设的,主要是为了货运。
之前的港口现在只负责客运,要小很多,不到这边的一半大。
人群中有一个州府和小河县的地势差不多,他们也有临海的港口,但是停靠的货船寥寥,码头上几乎没什么人。
码头上人比货多,辛苦一天连100个大钱都挣不到。
这位知府着急的询问马师爷:“请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这么多的货船都在你们这里停留?”
马师爷神秘一笑:“待会儿各位就知道了,现在咱们去县里参观一下咱们的几个工坊”
新港口是李春花建议的,柳县令一开始不想花费这么多钱建一个新的,打算把旧的扩建一下,接着用。
但是李春花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又拉来了谢良才做规划,给柳县令画了一个大饼。
一番权衡下来,柳县令批了5万两银子的建设费,剩下的要是不够就找县里各个商家平摊。
李春花自己掏了2万两,分10%的港口税收分红,剩下的13万两也找到了商家平摊。
港口历经一年终于落成,总花费20万两。
这是柳县令在位期间花费最大的一个工程,也是小河县有记载以来,花费最大的工程。
新的港口建好之后,李春花和商会的货船全部停到了这边,并且以后所有的货船都要停靠到这边的新港口。
这一年来,小河县商会积极出海,带回来大批的订单,县城建造了好几个大型的工坊。
大家的日子肉眼可见的好了起来。
家里的孩子们能读书就去读书,不读书了就去工坊学手艺,学完就能就业。
县里建造了免费的学堂,7岁以下的孩子免费入学,由夫子启蒙。
然后经过考试,合格的进入童学班,继续读书。
这个时候,县衙补贴一半的学费,剩下的书本费和学费由家长自己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