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种田小农女(98)

作者: 胭脂醉鱼 阅读记录

所有的夫子免除束脩,由县衙统一发俸禄。

考试不合格的就要进入工坊学习技术,同样不用交学费。

还有专门负责孤寡老人养老送终的养老院,以及孤寡儿童的善堂,都是县衙拨款维持。

港口建好的第一年,就给县衙带来了10万两银子的税收。

这还不算因为频繁海运带来的其他税收,柳县令整个人都惊呆了。

现在后悔的拍大腿,直言一开始就该县衙全部出资。

李春花和其他商铺的股东们每年拿分红,大家恨不得再来一个港口或者其他的基建。

这可是坐在家里就能收钱的好生意,去晚了根本没得机会。

一行人先是到了凉粉工坊,没错,虽然凉粉工坊被整体带走了,但是小河县作为源头,还是保留了一部分。

30多个工人井然有序的工作,一排排凉粉挂在竹席上晾干,旁边是等待装箱的箱子。

工坊外面挺着一排排马车,随时等着运货。

柳县令负责讲解,参观的每个人都带着书童,一路飞快的记录,看的眼花缭乱。

还去了制衣工坊,里面的女工们正在埋头做衣服。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外面围着好几个男人,提着食盒等着。

这些人的娘子或者母亲在工坊里干活,他们每天负责给她们做饭送饭。

这让一直秉承男主外女主内的大人们惊掉了下巴。

随机采访了一个中年男人,那人摸着脑袋,不好意思道:“我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家里的收入全依靠芸娘,我能做的就是给她做饭送饭,照顾好家里”

剩下的几个男人也都差不多,基本都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外出务工,家里的生计只能靠女人。

以前没有工坊的时候,一家人只能坐吃山空,靠着打点零工或者做点手工勉强维持温饱。

要是有人生病,一家人只能等死。

往年因为这个原因,不少人家破人亡,没有活路。

现在有了只收女子的制衣坊和蛋糕工坊,家家户户的女人都动了心。

女人又不是天生就该在家相夫教子的,要是有工作的机会,她们比谁都愿意出来。

就这样,家里的女人有能力的就去做工赚钱,家里的男人就负责照顾好家人。

这样女主外男主内的情况越来越多,大家渐渐都习惯了。

要是家里的男人有本事的,去凉粉工坊上工,去跟着跑运输,或者去海外,再不行就去地里种地、养殖,怎么样都能挣下一份家业。

只要人不懒,小河县现在根本不会出现吃不饱饭饿死人的情况。

到了冬季,县令大人还会制造一批保暖的棉衣,只要是参加城防建设,修桥铺路或者修筑城墙的,每人一件。

都是结实耐用的棉麻布料,里头絮了厚实的棉花,穿起来可暖了。

这衣服现在可是身份的象征,一般人根本买不到。

以往到了服徭役的时候,大家能躲就躲,能不去就不去,现在可不一样了,现在你还得提前报名预定名额,晚了根本排不上号。

如果家中子弟有出息会读书的,要么考科举取当官,要么跟着本地的商会出海,去和番邦人做生意。

那一来一回,赚的钱足够一家人吃一年的。

了解到这些事情之后,所有人都对柳县令佩服的五体投地。

尤其是几个穷地方的长官,恨不得举城迁过来。

也有一些官员对柳县令大开海运的做法嗤之以鼻,说他重商抑农,要是影响粮食生产,百姓们再多的金银,却没有粮食,那岂不是本末倒置了?

对此,马师爷带着大家去了县衙的试验田基地。

这里正在上课,谢良才讲完了理论课程,由赵农官带着学生们去田间地头实践。

他正蹲在地上讲解怎么扦插红薯藤,怎样确保红薯能长出果实。

这些都是需要实践经验才能得出来的知识,百姓们听的聚精会神。

官员们看着赵农官身后一片绿油油的红薯藤,不由得好奇起来。

“这是什么作物,怎么之前从未见过?”

“这个看起来很清脆,可以吃吗?”

“这是蔬菜吗?”

……

大家七嘴八舌,对红薯藤议论纷纷。

这个时节,红薯长出来一点点,挖出来大约就是羊蹄大小。

马师爷选了一株边角料的红薯藤,扯出来给各位参观。

长长的红薯藤下面,挂着四五个小红薯。

挨个发了一个,马师爷示意大家擦擦干净可以直接生吃。

“这是咱们的新品种,叫红薯,可以长到沙包大,生吃、煮熟、烤着吃都不错”

“这东西抗旱耐寒,产量又高,随便往地里一扔就能长”

品尝完红薯之后,大家又一次对小河县改观。

临走之前,所有人都剪了一篮子红薯藤准备带走。

柳县令笑眯眯的赠送了一本农学册子,说种植方法在里面。

这可是比金银都宝贝的东西,长官们恨不得绑在身上。

有几个州县土质贫瘠,种粮食产量不高,对这个红薯藤格外的感兴趣。

为了了解更多的新品种,柳县令又带着他们去参观了李氏杂货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