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应当的。
再得知苏娘子的相公为兵马司其一的指挥使,房牙更恭敬:“此事绝不会有错,还请娘子放心。”
等回到家中,他们三人才高兴出声。
那宅子真的好啊。
怎么看怎么顺眼,离店里近,房子好,装饰的也好。
甚至比现在住的宅子还要漂亮,价格还刚刚好。
不过苏显还是道:“等爹查完之后再说。”
苏指挥使那边给来消息,一切无误,那处宅院的主人是一国公家的孙儿,最近犯事需要填账,所以急急出手十几处宅院,这只是其中一个。
那没事了!
买!
苏娘子头一次做这么大的交易,难免有些紧张。
苏茵茵也差不多,她虽然对买房子执念不大,可一想到这是一家人居住的地方,肯定会高兴。
早晚都要买,立刻下手。
十月中旬,苏家宅院的手续办的七七八八,那边房东甚至说他们想搬的话可以提前过去,反正原房东也不住。
家里事多,时间过得飞快。
等到天上下雪,苏茵茵才意识到,又一个冬天来了。
以前每年冬天,她都会去找原锐过生辰。
他很怕冷,每年家里给他准备冬衣,他还要给自己也备一份。
最近零零碎碎的搬家,她感觉自己取暖的物件占了大半,还都是原锐拿来的。
想什么来什么,雪花一下,郭展提着匣子过来。
里面装着一顶帽子,是苏茵茵去年开春说的那种,毛茸茸的,既保暖又可爱。
“少爷最近特别忙,差我来送东西。”郭展解释道,不知道是不是半个月没见,茵茵姑娘脸上脱了些稚气。
再想到殿下的飞速成长,就连郭展都要说一句时光飞逝,两个小孩渐渐长大了。
这么一想,郭展语气都变和蔼了:“茵茵姑娘喜欢吗。”
“喜欢是喜欢,可他这么送东西,也不大好吧。”苏茵茵说拒绝,便是真的拒绝,“无功不受禄。”
自己都拿点心小册回礼,都不太够还的。
再送下去,真的要给他家当一辈子厨娘吧。
她只想快快乐乐的做自己的点心,其他的跟自己没关系。
郭展傻眼,没送出去?
不过他早就感觉到了,殿下送来的东西,越来越看中心意,贵重倒是还好。
茵茵姑娘刚开始挑便宜的收,现在索性什么都不要了。
郭展手下的小跟班道:“总管大人,这怎么办。”
“不怎么办,孩子大了啊。”郭展说完赶紧打嘴,他怎么能这么说殿下跟茵茵姑娘。
今年已经二十三的郭展想了想道:“或许不是坏事。”
长远看不是坏事。
现在看战战兢兢。
殿下虽然不会发脾气,但肯定全心投在公务上,努力压缩时间,自己来送。
可最近不是普通的忙碌。
太子观政,单这四个字,能让朝廷上下忙得人仰马翻。
这件事朝中在忙,兵马司肯定少不了。
宁郡王作为西城兵马司总指挥使,最近整日整日在官署里,把这些年卷宗整理出来,准备交给东宫。
以后京城五城兵马司的直属上司,便是东宫的太子殿下。
这等于给了一部分兵权。
虽说如今的五城兵马司更偏向日常巡视,跟城外禁军,皇城内御林军不同,但也证明皇上的信任。
宁郡王还把几个指挥使招来专门问话,让他们务必做好手头的事,殿下派了奉国将军的儿子先来巡视,以后可能会抽调几处检查等等。
苏指挥使平日做事严谨,自然不怕,反而是新上任的巡查司梁指挥使擦擦头上的汗。
上一任留下来的烂摊子还没收拾完,太子就要检查,他头疼啊。
这位梁指挥使便是兰双姑娘他爹。
他算是发现,只要跟苏家打好关系,运气就会格外好。
上次若不是苏指挥使灭了上一任的气焰,他还捡不到这个位置呢,所以三步并两步,一定要跟苏指挥使说话,跟他请教怎么管那么多卷宗啊。
等到北市茶馆都在提太子观政时,苏茵茵难免多聊几句。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听到太子的消息。
苏显在山家书院,夫子同窗们聊的多,便跟妹妹说了些:“听说太子天生聪慧,陛下也信任,对他寄予厚望。”
“观政之后,便要开府,立东宫,可以设内阁。”
意思就是,以前名头好听,是太子。
以后便是实权太子,有真正的班底。
厉害啊。
怪不得那么多人都在议论。
“也不容易,十六岁观政,岂是说说那样简单的。放在普通人家,读书都没读几年。”
多少岁?
苏茵茵还以为太子都二十多了啊。
十六岁,处理国家政务。
好夸张啊。
但想想现在是什么年代,又正常了。
现在的皇帝挺好的,皇后也不错,希望他儿子儿媳给点力,那他们这些百姓的日子才好过。
苏茵茵微微皱眉,又问了句:“他是这个月观政吗?什么时候。”
苏显不知道,倒是苏指挥使听说了,那日满朝文武都要上朝,即便是他们也要在兵马司朝皇宫方向行礼。
“十月二十八。”
十月二十八?
还有不到十天时间。
那天,正好是原锐生辰。
这是巧合吧?
苏茵茵摇摇头,肯定是巧合,她垂下眼,只当是个巧合就行。
安盛十三年,十月二十八。
京城上下都知道这个日子。
太子观政。
说起来奇怪,之前消息一直低调,临到最近几个月才大肆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