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兄妹不怎么介意,让他们好好复习即可。
剩下的学生同样是肃河村的,也很不好意思。
本就是求苏秀才帮忙,哪能置气啊。
好在马上过年,苏家临时的“补习班”便散了,等到年后再说。
陆如还特意跟苏茵茵也道歉:“茵茵妹妹别介意,回头我带家里好玩的给你做补偿。”
苏茵茵摆手,显然没放在心上。
来这里补习的人刚走,苏茵茵看到门外还有人站着,往外一看竟然是苏三姐,她面前站着陆俊华,两人不知道在说什么。
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大伯娘拉着她的手感谢,苏茵茵才懵了。
“都说你是小红娘,看来没说错,那陆家小子跟我家女儿的婚事,可真是天作之合。”
等会?!
跟她又有什么关系?
苏茵茵想到苏三姐被骄纵的脾气,再想到陆俊华小心眼的性子。
这俩人能合适吗?
管他们合不合适,跟自己都没关系,苏茵茵立刻摆手:“别扯上我,跟我没关系的。”
“怎么没关系,要不是你哥哥在这教书,他们也不会认识啊。”大伯娘是真心满意这桩婚事。
读书人啊,读书人多好。
听说苏茵茵之前撮合的姻缘里,就有好几个读书人,什么秀才举人进士的,那多好啊。
如果陆俊华也能考上秀才,她家以后有指望了。
苏茵茵赶紧道:“真的别,我跟这件事没有任何关系。”
苏茵茵爹娘也道:“要这样说,那是苏显撮合的姻缘才是,不要什么都往茵茵身上扯。”
“是啊,他们自己看上了,跟我们家没关系啊。”
眼看二房一定要跟他们撇清关系,苏大伯撇撇嘴,大伯娘脸上也不好看,反而道:“算了,反正回家第一桩事也办成了。”
来了来了。
终于来了。
既然有第一件事,肯定有第二件,到底是什么,快点来吧。
苏茵茵往哥哥身边坐坐,等着对方出幺蛾子。
谁料苏大伯竟然讲起故事,还让苏奶奶配合他。
“想当年,咱们苏家在京城也是有头有脸的点心铺。”苏大伯叹气,“可惜我不争气,没能把苏家点心重新振兴起来。”
说到这,自然引起苏奶奶的回忆:“是啊,最早的时候,苏家传下来五十多种手艺,如今也只剩二十八种。怪我学得慢,当年我婆婆会的更多。”
说起当年,大家气氛沉闷了些。
苏大伯装模作样的擦擦眼泪:“我还记得爹当年在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点心种类增多,虽说不能到五十多种,也至少有个三四十样。可惜他遍寻一生,也没找到太多方子。”
谁家方子都很金贵。
如今苏家点心还能在北市存活,靠的就是祖传手艺。
想要增加品类,难上加难。
这可不是现代知识大爆发的年代。
苏奶奶想到之前,无奈道:“也是没办法,当年没有这样好的日子,大家饭都吃不起,命都保不住,生意差了,日子自然也差,所有人日子都不好过。”
提到这一点,苏指挥使点头,苏娘子同样感慨。
他们都经历过那段时间。
苏家大儿媳妇开口道:“奶奶,公婆,苏家最早的时候,怎么会有那么多点心方子啊,是自创的吗。”
苏大伯嘴角压不住笑,终于说到正题上了。
“那么多房子,就是苏家族人一点点攒下来的,多数是去其他地方学艺,也有自己创新之后,教给族人,之后发扬光大。”
“全靠苏氏族人齐心协力,这才有了那么多点心方子,才有我们的如今啊。”
听到这,苏茵茵没了听故事的乐趣,歪在娘亲身上,懒得再听。
原来在这等着呢。
她就知道,大房不是随随便便回忆过往。
“慧娘,茵茵,咱们家的手艺是靠着族人齐心协力,才有的如今几十种方子,你们说呢。”
苏家四口人同时皱眉,看向大房那边。
大房众人心里心虚,面上却等着大伯娘起头。
看来他们早就计划好了。
苏茵茵简直被气笑。
好啊,原来你们回乡的两件事,都跟我有关。
蹭小红娘运气,给未出嫁的小女儿说门亲事。
还要让她贡献点心配方。
不用等她说完,苏茵茵就想明白这些人的想法。
苏茵茵拉着哥哥,给爹娘使眼色,让他们说,说清楚。
“什么手艺祖传的。”苏茵茵直接道,“苏家传下来的手艺,大伯娘你不都学会了吗。”
“我们说的是戚风蛋糕!”
“还有拇指枣泥酥,你那个表皮到底怎么做的。”
大房家两个儿媳妇接着道。
看两人迫不及待的程度,恐怕早就想好要她手里的方子了。
这也是他们听说自家回老家之后,一定也要过来的原因吧。
“这不属于苏家的秘方,都是我自己的,跟苏家又有什么关系。”
“你难道不姓苏?”大伯娘立刻道,“你难道没听到吗,要不是苏家多年来的积攒,你们家能开点心店吗,做人最重要的不能忘本。”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恢复苏家点心原本的荣光。”
话说到这,苏奶奶眼皮动了动,别的就算了,这点说到她心坎上。
老大老二他们爹在世的时候,念叨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如果能让苏家点心重新发展起来就好了。
当初苏家点心在汴京四五个分店,那时候多好啊。
苏娘子第一个道:“别忘了,我们已经分家,你家能给苏家点心传承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