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聚(199)
由此说起王长明来,身子弱经不得寒,同样病着呢。
入冬时候听人说柳寡妇给他做棉衣、棉鞋,里面全蓄的芦花,一根棉花丝都没舍得放。
王大柱农忙种地,农闲四处去做工,赚的钱全交给柳寡妇,没想到她会如此狠心。
两人大闹了一场。
他两父子也是个可怜的。
喜月惊诧:“她是不想和王大柱好好过日子?怎么做出这蠢事?”
杜巧娘嗤笑:“她才不蠢,是算计过了头,以为人不知鬼不觉能糊弄过去。”
“你当她想养长明那个病秧子。”
本就搭伙过日子,闹成这样两人还能过得下去?
喜月好奇,觉得但凡是正常男人都忍不了。
“不忍又怎么办?分了家他就是想回去都没有落脚地,田都没一垄,吃什么喝什么?”
“他可以做工啊,身强力壮的做什么养活不了一个孩子。”
杜巧娘笑她想的太简单:“天这么冷他带着孩子住哪?要吃饭锅碗瓢盆总得置一套,朝哪弄银子去?”
他和柳寡妇且得凑和着过呢。
就是吃准这一点,柳寡妇才敢肆无忌惮亏待王长明。
第177章 上门说亲
雪不见晴,反越下越大,墙顶、树上到处是积雪,入眼一片白。
杜巧娘回屋拿新做的盖帘出来放饺子,说起木兰的亲事:“还有十来天就要办喜事,千万别下雨下雪才好。”
下雪还好说,下雨更是麻烦,到处是湿哒哒,做什么都不方便。
就成云这一个孙子,宋大爷要大办一场,早早打了招呼请全村来吃喜酒。
挑好的喜日子腊月初四,断不能提前或是推后。
盼着那日是大晴天。
正说着话,院门上一道陌生女声:“常贵兄弟吧?我是西边张庄的。”
喜月探头去看,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笑呵呵站在院门口。
宋常贵有些发懵:“嫂子,你是哪家的?我不认得你。”
“张顺利你听过吧?跟张大夫是本家堂兄弟,我是他家的。”
张娘子笑着回话,看一眼宋腊梅,又去看淑惠,夸道:“小闺女养的真好,十里八乡没见过这么喜人的。”
杜巧娘在围布上擦着手出来:“嫂子来是有事?下着雪进来屋里说话吧。”
“是有事呢,我就想着今天下雪,你们肯定都在家。”
她说话一直朝宋腊梅身上看,喜月就猜测会不会是来说亲的。
竖着耳朵听他们说话。
张娘子进来就把杜巧娘一顿夸:“我就没见过哪家院子收拾的这么干净利索的,妹子一看就是会过日子的。”
“没来时就听人说过妹子贤惠,今儿见了果然是……。”
杜巧娘笑的勉强,老话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不会是什么好事。
再一次问她来意。
张娘子笑道:“咱东、西两庄离的近,不是外人,我就直言了。”
“我本家有个兄弟,家中有田有地,爹娘是齐全人,人长的齐整,做活也是一把好手……。”
杜巧娘下意识就以为是给喜月说亲的,回话时未作他想:“我这闺女没想说亲。”
张娘子先是一愣,笑了笑:“妹子先听我把话说完嘛,这打着灯笼难得的好人家,不会亏待小娃,当成亲闺女待。”
原来她是来给宋腊梅说亲的。
院里的宋腊梅笑意骤褪,事情突然摊在面前,又羞又恼。
心情难言,想也不想抱着淑惠躲回西屋。
宋常贵站去屋门口看着圆月,吐出一句:“这么好的后生,咋会没媳妇?”
张娘子不意外他会这么问,叹一声道来:“小伙子运气不太好,去年春天娶了一门亲,半年没过到,秋天去山上摘果子,失足摔没了。”
这事杜巧娘听人说过,原来是这家啊,倒听人说过小伙子为人做事还可以。
她是后娘不敢拿主意,看向宋常贵:“当家的,你看如何?”
宋常贵多少也听人说过,说了句:“听着还不赖。”
张娘子笑了:“不好的人家,我哪敢上门,怕被打出去。”
“咱这离的近,知根知底,不带哄骗的,这家真心实意想好好过日子,趁娃小当亲生的养,对两方都好。”
“他两个年岁相近,能说到一块去,要真差的远不相配,我不会揽这事。”
宋常贵做梦都想腊梅再走一步,缓这半年她脸上笑色多起来,应是想通了。
再嫁这事就该趁年轻,宜早不宜迟。
小伙子是隔壁村的,离的近、人不错,他是满意的。
当即就说找个时间让两人见一见。
张娘子来前就觉得有希望,这下子更是高兴:“是这个理,该见一见。”
他二人正约着时间,宋腊梅抱着淑惠冲了出来:“不见,我不嫁人。”
宋常贵不理解:“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女子哪有不嫁人的?难不成你还想在娘家待一辈子?”
张娘子笑着劝:“先见一见吧,保准能相中,他家说了会好好对孩子,你尽管放心。”
宋常贵闻言又道:“人家既说了这话,是真的肯接纳淑惠,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带着个孩子,想嫁的好比常人难的多,不该错过。
宋腊梅心情沉重,是真的不想嫁:“爹要嫌我在家,我出去住。”
“你这是什么话?我是赶你走吗?全是为你打算,哪是要害你?”
“你怎么越来越不懂事,越活越回去了。”
宋常贵盯着她,满脸不可思议。
想起大哥的话,就是娘家对她太好了,让她过的太舒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