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聚(294)
稳婆喜的大声道:“是个大胖小子,难怪这么折磨人。”
话音方落地,听得赵春兰惊呼声:“不对不对,……。”
后面一句模模糊糊没听清楚,就听到稳婆大喊:“快叫郎中进来。”
众人心又提到嗓子眼。
杨应和急的问:“是咋了?”
是杜巧娘回的话,声音有些慌乱:“别急别急,出血有点多。”
年初经历娘大出血,不期嫂子身上再次经历。
喜月泪如雨下,拼命咬着唇不发出声音。
因为她知道,大哥比她更担心。
宋腊梅把她抱在怀里安抚:“别怕,嫂子定会像娘一样没事。”
实则她的心里也怕极了。
因为有亲娘的例子,她心中的担心更盛。
宋常贵也在安慰杨应和:“你娘那会也是石大夫治好的,有他在,定会没事。”
杨应和没吭声。
要是早知道这么凶险,他宁愿不要生。
不敢朝深处想,只盼着赵春兰能挺过去。
石大夫施了针,又抓了药送出来:“赶紧熬,三碗水煮沸过一刻钟盛出来。”
喜月抹掉泪,进灶下开始熬药。
估摸着大概时间,盛出来后,送到门口被徐氏接了进去。
带出来的气息都沾着血腥味,可以想象里面的凶险。
接着又是等,不知过去多少时候,感觉像半辈子那么久。
终于听到石大夫如释重负的声音:“行了。”
喜月把宋腊梅的手攥的紧紧地,终于能长舒一口气。
杨应和一下子跌坐在地上。
要是赵春兰有个三长两短,他咋面对阿圆和石头?
还好还好,上天垂怜。
石大夫拎着药箱出来,道:“我再开些方子,仔细养着。”
“就是身子弱,喂不得奶了,你们尽快想法子,要是能找个奶娘最好,没有就喂米油,或是牛乳羊乳都能喂。”
杨应和从地上爬起来:“辛苦石郎中,劳烦你再多留一会。”
他的担忧,石大夫能理解,随宋常贵去了隔壁厢房小憩。
喜月两人忙着在灶下熬粥。
赵春兰累极昏睡过去,徐氏和杜巧娘收拾一遍屋里。
光线不足,只收拾个大概。
奶娃子哼哼唧唧,小嘴动个不停,应是饿了。
徐氏拿汤匙喂了一些温水。
抱到堂间里给杨应和看,又道:“村里有几个养娃的,等天亮我抱去找找奶,先对付着。”
牛乳羊乳不好找,村里养牛羊的没几家,没有下崽子的。
倒是听过仙女湖那边富贵人家有养奶牛的,普通农户攀不到关系,也是白搭。
眼下只能指望村里几个养小娃的,再就是喂米油。
杨应和心思全不在这上面,只担心赵春兰安危。
唯恐再有反复。
“辛苦大娘,找奶的事就全赖你了。”
“咱自已人客套什么,我跟她们熟,好说上话。”
杜巧娘出来,轻声道:“你先回去歇会,到时我拎着鸡蛋跟你一道,不叫她们白喂。”
徐氏没反对,村里人家多过的紧紧巴巴,就是奶着娃吃食上也不会多好。
分自已孩子的吃食,没几个会是心甘情愿。
带着东西去好说话的多。
已过鸡叫,眼瞅着过不久天就亮了,徐氏让喜月和腊梅去睡。
她回去也不见得能睡着。
还是给娃找过奶再回去。
喜月进去堂厅看娃,确实是大胖小子,小脸胖嘟嘟的。
闭着眼睡熟过去,看不出像哪个。
杜巧娘催着她们回去睡,喜月半点睡意没有,又开始牵挂镇上。
成云便道:“我送你过去,别耽误做糕。”
宋腊梅犯难不知该留在家里,还是去帮喜月。
杜巧娘道:“你去镇上,家里这些人,哪个都能支把手。”
宋腊梅便安心跟喜月去了。
到镇上天还没亮,程望来开的门,灶房里亮着灯。
欢儿走出来,问:“可是生了?生的男娃女娃?”
喜月与成云打过招呼,方回她的话:“生了,生的男娃。”
欢儿很高兴,笑道:“真好,嫂子就想生男娃呢,如她所愿了。”
等喜月洗了手进来灶房,却不见面上多高兴。
再看宋腊梅也是笑容淡淡。
心下疑惑,问:“这是咋了?”
喜月没瞒着,道:“血崩了,还好有石大夫在。”
欢儿震惊住:“天呐,难怪我这一夜睡不着,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第263章 送礼找奶
做糕有欢儿帮着就成,喜月催宋腊梅先去歇着,忙活大半夜,白天怕熬不住。
说不得晚上归家,还要帮着娘照顾嫂子。
宋腊梅没推辞,打着哈欠说道:“我先去歇,等会换你。”
程望继续坐下烧火,听着两人说话,几乎不插嘴。
昨夜里留在这,才知欢儿身世竟也是很可怜。
亏得杨家人好心,逃难路上救下她。
若不然已成孤魂野鬼。
不由生出心疼来。
这会子看她,满眼是疼惜之色。
一夜没咋睡,喜月倒不是困,只身上没什么劲,人轻飘飘的,腿发软。
天才亮,程连来了。
进来就关切问道:“大嫂咋样?”
欢儿回的他:“挺好的,生个男娃。”
别的没有多说。
“好福气嘞,托生个好人家。”
说几句吉祥话,他笑着去了,还有桩跑腿的活要做。
糕做好,喜月也没空歇。
早饭还没吃完,宋大江带人来上工,又要盯着短缺什么,及时补上。
一夜没睡的杜巧娘和徐氏同样没空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