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欢喜聚(298)

作者: 七月还没来 阅读记录

慢慢的越吃越多,十来日功夫就添到四满勺。

就这,小嘴咂巴着还能吃。

杜巧娘不敢喂撑,宁愿少喂点,多喂两回。

根生家的答应两个鸡蛋喂一回,平静过去仅一旬天,就开始说娃胃口大了太能吃。

以往吃不到半刻钟,这会子已能快吃一刻钟了。

阿满倒是肉眼可见的长圆了,她家三丫瘦了之类的的话。

娃是杜巧娘一手带的,沉不沉手她心里门清,狠心抓了一只鸡送过去。

这才堵住根生家的嘴。

其他几家一视同仁送了鸡过去,都推让着不肯要。

杜巧娘硬给了。

奶多奶少,人家尽心尽力喂了。

该是同等对待。

喜月正愁着弄不到奶,这日程连兴冲冲拎着竹筒来了。

开口便笑道:“里面是牛乳,我托了人特意弄来的。”

杨应和立时放下手中活,神色大喜问道:“托了什么人?明儿还能弄到吗?不白要,咱愿意花钱。”

喜月凑过来:“对对,花钱买,这桶也给你算钱。”

第266章 恩人自居

程连幼时得过梅园婆子们救助,大些便以做活回报,时日久了与她们混的极熟。

他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问她们可有法子能弄到牛乳。

不想,其中一个婆子竟帮他牵线,搭上一户人家的灶房管事婆子。

这桶奶是他花八文钱从那婆子手中买来的。

婆子原要十文,他手中全部只有八文,送奶出来的小丫头许是那婆子亲近人,做主把奶给了他。

满满一竹筒,拎在手上份量不轻,杨应和与喜月对视一眼,十文很划算。

程连一早就打听清楚,那灶房婆子是个贪财的,每月平白多得几百文,自是乐意。

正解燃眉之急,杨应和喜道:“每日要一桶,银钱现结。”

喜月从铺中摸出十个钱,就要给程连。

程连却不肯要,杨家对他兄弟俩多有照顾,且欢儿是他未来大嫂。

算是一家子,这一桶奶是他的心意。

杨应和接过钱硬塞给他:“你能帮着弄到奶,这就是天大的心意,这奶钱不能让你出,你还小,挣几个钱不容易。”

拉拉扯扯好一阵,才硬要他把钱收下。

杨应和又道:“以后劳你跑去拿奶,每趟给你两文钱辛苦费。”

程连又是不肯:“一家子哪有算钱的。”

喜月笑道:“亲兄弟还要明算账呢,我那铺子大哥帮着做活,都要出工钱的。”

程连知他们好心,不过是借着由头贴补他。

他们哥俩已从杨家得了无尽的好处,跑腿钱断断是不能要。

杨应和没有再强硬说要给,从别处答谢也是一样。

程连离去到梅园那边传话。

喜月则拎着牛乳回村。

此时宋腊梅正抱着饿的哼哼唧唧的阿满哄逗。

赵春兰在床上急的没法,这才吃完奶仅一个时辰。

小崽子就又饿了。

他拱来拱去在宋腊梅怀里找奶,找不到就张嘴哭,哭两声又四处找,找不到再哭。

叫人哭笑不得。

杜巧娘闻声而来:“饿了就喂粥,总不能让他饿着等下一顿奶。”

赵春兰叹气:“他是个胃口大的,偏偏我不能喂奶,也是愁人。”

杜巧娘准备去盛粥,闻言脚下一顿:“你要朝好地想,能吃是好事,身子容易养壮实。”

赵春兰被安慰到。

这小崽子生下就壮实,能吃能睡,还没满月已大一圈。

既如此,那就喂粥吧。

总好过让他饿肚子。

粥是常备着,且是细米熬的,汤汁稠且白。

杜巧娘盛了才端进屋,喜月拎着竹筒回来了。

扬笑道:“程连托人找了牛乳,以后每天都有一筒。”

赵春兰大喜:“快热给他吃。”

又担心:“也不知道他吃不吃得惯?”

“试一试便知。”

杜巧娘忙拿碗倒出一些,端去灶房温热。

喜月拉住满儿小手,柔声哄:“好了好了,我们马上就有得吃了,别急别急。”

不一会杜巧娘端着碗进来,已试过温,稍稍有些烫。

舀一细勺只肖晃两晃,便能喂。

牛乳有股子腥味,满儿却是吃的香甜。

小嘴咂出声响,惹得边上四人齐笑。

赵春兰终于安心,虽觉牛乳比不得人奶,但比米汤要好的多。

且这么大一筒十文,倒比找奶方便划算的多。

心下便有意,与那几家说一声,只留根生家的喂一顿。

杜巧娘点头:“她们奶不多喂的勉强,如此正好,省得叫人为难。”

当即便跑一趟,去把这事办了。

这几家是个和善的,还有人要还鸡蛋和鸡,道这才喂了几顿,总不好白要这些东西。

送出去的东西没有往回要的道理。

杜巧娘自是不肯要,别管喂几顿,已经帮忙了,理当答谢。

最后去的是桐花家,听说杨家买到牛乳,宝秋还替娃高兴。

她自知奶不多,每回倒是喂的久,可不顶用。

这下子好了,娃不用再挨饿。

根生家的听到这事,生出得意来,与村人道:“我可不是白要他们家东西,你们也知道他家回了别人,独独留了我,就是我给喂的足。”

“奶从哪来呀,就是我舍得吃喝,他家送来的东西,说起来是我吃了,还不是进了他们家娃的肚子。”

……

徐氏过来看娃,传了这些话。

赵春兰听着无奈,不管如何她肯喂,总是对自家有恩。

断不会在村里说一句她的不是。

上一篇:错撩未婚夫兄长后 下一篇:浮世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