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当上首辅了(260)
在京城时读书的书院也是专门培养女子小哥儿的书院,所学内容跟男子的书院差不多, 所以念哥儿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同。
祈州这边的书院是李锦自己找的, 一开始那个私塾的夫子保证过女子小哥儿这边教的内容跟男子那边差不多, 结果念哥儿上了几个月后就变成了学那些伺候夫家的规矩。
念哥儿觉得那些东西不对,回去跟阿爹说了,李锦直接上门去质问, 结果那夫子直接就说女子小哥儿本来就该学这些, 学那么多大道理又没有用,给李锦气的骂了那个夫子一通, 给念哥儿退了学。
后来念哥儿便是在自己家读书,宋予归或者温池然他们有空的时候会来教他。
宋予归一开始是想在祈州这边物色几个夫子来教念哥儿, 结果一个个刚开始聊天的时候还好好的, 听到是要教小哥儿后一个虽然嘴上不说, 但眼底的轻蔑是怎么也很难遮掩住的。
所以他最后也没说什么, 直接就走了,这样的人即便答应了, 教的也不情愿,指不定会教成什么样子。
最后只能写信给孟书宁和顾清他们,让他们帮忙留意一下有没有什么好的夫子愿意来这边教书的,特别强调了是要教小哥儿的。
顾清他们那边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人选,但也说了之后会留意消息,倒是孟书宁那边给他举荐了韩老夫子。
韩老夫子本名韩思安,是景德十年的探花,不过没在朝廷呆多久就辞了官,没有人知道他去干了什么,孟书宁也只说跟他是在偶然间认识的,其他的事等他什么时候有空了来这边再跟他细说。
祈州这边的官学书院基本已经废弃,从前瘟疫过后查抄贪官,发现这边的夫子跟官府勾结,收受贿赂,欺压学生,德不配位,便将这边的大部分夫子遣散了。
后来二皇子也找了几位夫子来书院这边教书,但因为前任知府的压榨,这些夫子也陆续请辞去了别的书院或者自己开办了私塾,现在整个书院就只剩下一位夫子。
这位夫子还是从前教启蒙班的夫子,只有一个秀才的头衔,整个学院现在只剩下六位学生,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六岁。
里面的学子都是家境贫穷去不起私塾的,官学这边的收费比较低,他们家长也不指望他们能够科举,只想着能学几个字,学点算术以后好在城里找活计。
其实说是官学也不尽然是了,谁家官学就一位夫子在,说是私塾还差不多。
这位夫子倒是愿意教小哥儿读书,但念哥儿和云哥儿已经过了启蒙的时候,念哥儿书读的早,现在已经开始学着作诗、写文这些了。
云哥儿虽然只说自己识几个字,但宋予归后来考过他,像是《三字经》、《千家诗》这些启蒙读物他都已经学过了,理解的还不错,没必要再去启蒙班。
再加上他胆子也小,还是决定让他先在家里适应,之后书院办起来再去书院读书,多认识一些朋友。
官学占地面积很大,从启蒙班一直到举人班都有设立,每个阶段的学子都有自己的院子,不过现在这些院子除了启蒙院的还在使用,其他都已经荒废。
孟书宁来这边后下令让人去修缮过,不过当时事情太多,孟书宁只交代了修缮,招生这些还是得以后慢慢来。
他之前也是忙着去巡视还有建厂这些,都快忘记了书院修缮的事,还是前段时间下面的人来汇报说书院已经修缮完毕后才想起来。
正好接着这个机会去书院看看,好好规划一下,至于夫子,今年的县试和府试已经过去,下一次的院试在明年,祈州这边也有其他的书院在招学生,倒是先不着急找。
主要他现在着急找也没用,根本没有几个能达到他标准的人,之前那几位秀才举人,读书倒是还行,但是让他们教学问那是万万不可的。
他们的思想已经被封建礼教束缚,跟他的教学观念完全不同,他希望书院教出来的学子是真的心怀天下、尊重他人的君子,而不是一提到女子小哥儿只会嗤笑的迂腐之人。
而且这个书院他不止只想教他们孔孟之道,他还想把其他的一些学课也慢慢加入进来,尤其是他从现代带来的那些知识,他都想一一传授给他们。
少年人总是有着无限的潜力,把这些知识教给他们说不定会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神奇。
他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他再怎么聪明也没到什么都会的地步,像是之前的水泥路、望远镜、玻璃这些,全都是书上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即便有些东西不全,但是也能大概推断出来。
旁人可能会觉得他弄出那么多的东西很神奇很聪明,但他知道,他不过是吃了时代的红利,这些东西没有一样是靠他自己想出来的,他只不过是照搬了过来。
他脑子里的资料库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呈现出来,他希望能够通过书院教书的方式将这些东西慢慢教给这些学子,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好。
不过现在说这些都是徒劳,夫子还没找到呢,找到了之后招生又是一个难题,男子来报名的肯定不少,只要他这边的夫子资质好,自然会有不少家长来这边报名。